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心理藏书.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心理藏书. Show all posts

2010-04-19

百本心理学书籍 下载

过去几年来收心阁中发布过的电子书,一共有100本。
花了点时间修复了所有的下载链接,然后重新发布在这里。


2009-06-28

[心理藏书]Handbook of Brain Connectivity 100


作者: Jirsa, Viktor K. (EDT) / Mcintosh, A. R. (EDT)
ISBN: 9783540714620
页数: 387
定价: $139.00
出版社: Springer Verlag
装帧: HRD
出版年: 2007
文件格式:文本PDF,清晰
文件大小:9.18MB

【conge按】
如果各位注意到心理藏书系列文章的题目,就会发现有些题目后面是有数字的,比如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099)SPSS 11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 高级篇 (072),还有今天的这篇Handbook of Brain Connectivity (100)。文章题目后面的数字的意义一点儿也不难猜,就代表着该文是心理藏书这个系列中的第多少篇文章。这个数字同时还是我在收心阁中分享的心理学书籍的册数。没错,今天发的是第一百本。

我记录发布篇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当初在开始这个系列的时候,跟我自己也跟我的mm说过,等我发够100本心理学书籍就停。100本,不是个大数目,但也不小。按照我当时的计算,我每个星期发两本的话,得需要一年的时间。我当时计划的,也是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这件事。可是事实上呢,我用了更多的时间。

心理藏书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2006年4月3日,介绍的是一本网上找到的学习SPSS的小册子。然后是荣格的Psychological_Types。那时候我在网上找书的能力很弱,这头两本发布时都没有简介信息,内容也不全,第一本甚至不是书,第二本也不全。我那个时候觉得网上心理学的书那么少,如果真的能找到一百本书集中到一处,真的会是很有用的资源。于是,我把在网上搜罗音乐/电影的精力,转移到了寻找心理学专业电子书上来。

一开始,我是没有目的性的,找到什么书都往这里塞。想法很简单,只要有一个人从我这里下了书,读了,我就算是做了一件好事。我于是下书,传到网盘,发布,然后看着网盘上的下载统计偷笑,也为那些长时间无人下载而被网盘清除的文件惋惜。于此同时,我找书的能力日渐增强。而硬盘上的书也越来越多(我在搜集心理学书籍的时候,也顺便收了许多文史哲的书)。凡是酷爱下书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书下载的越多反而读的就越少。这个悖论使得我的硬盘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头脑却越来越空。

书是用来读的,因为下书而耽误读书实在是一件可笑的事情。经过思考,我决定还是放弃批量下书的愚蠢举动,开始有针对性的先读而后发。再加上这几年来我频繁生病,情绪是好时坏,经常很长时间不写博客。这样一来,我发书的速度大大降低。但是与此伴随的,每发一书都是自己先读过,有时附上一些自己的心的。这就使得发书这件事脱离了搬运工的性质,而变得有意义起来。

可能是我发的这些书,专业性太强了,趣味性不足,虽然书中有自己的心得,但是也没能引起太多人的讨论。这是我自觉的挺遗憾的一件事。

无论如何,发百本心理学书籍的目标,在今天完成了。我近期会整理一下书目,把失效链接补充一下。然后,这个系列,就此停手。

以哪一本书作为本系列的终结曾经是我思考过的问题。我一度想把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作为第100本来发布的,因为它是我自己做成文本PDF的。但转念一想,凡事不必太执着,反正这个心理藏书系列的结束就是突兀的戛然而止,又何必追求结尾的“绚丽”“完美”呢?
Handbook of Brain Connectivity 这本书是我正在看的,主要讲的是研究大脑连通性的各种方法、模型和应用的新进展。薄薄的一本书汇集了计算神经科学届诸位大牛们的最新研究进展,是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的人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希望这书与各位有益。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Part I. Principles Underlying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ivity

1. Neuronal Dynamics and Brain Connectivity
Michael Breakspear, Viktor K Jirsa

2. Time Delays in Neural Systems
Sue Ann Campbell

3. Connectivity and Dynamics in Local Cortical Networks
John M Beggs, Jeffrey Klukas, Wei Chen

4.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Functional Brain Dynamics
Olaf Sporns, Giulio Tononi

5. Anatomical Concepts of Brain Connectivity
Rolf Kötter

Part II. Technology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6. Primer o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for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Thomas C Ferree, Paul L Nunez

7. Functional Imaging of Brain Activity and Connectivity with MEG
Felix Darvas, Richard M Leahy

8. Insights into Brain Connectivity Using Quantitative MRI Measures of White Matter
Andrew L Alexander, Nancy J Lobaugh

Part III. Analysis and Measures of Brain Connectivity

9. Simulation Frameworks for Large-Scale Brain Systems
Barry Horwitz, Fatima T Husain

10. Models of Effective Connectivity in Neural Systems
Klaas Enno Stephan, Karl J Friston

11. Multichannel Data Analysi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Maciej Kaminski

12. Beamform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Brain Connectivity
Armin Fuchs

13. Frequency-Dependent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alysis of fMRI Data in Fourier and Wavelet Domains
R Salvador, S Achard, ET Bullmore

Part IV. Behavioral,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14. The Role of Neural Context in Large-Scale Neurocognitive Network Operations
Steven L Bressler, Anthony R McIntosh

15. Neural Coordination Dynamics of Human Sensorimotor Behavior: A Review
Kelly J Jantzen, JA Scott Kelso

16. Maturation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Human Brain
Tomáš Paus

17. Brain Connectivity and the Spread of Epileptic Seizures
John G Milton, Sozari A Chkhenkeli, Vernon L Towle

18. Large Scale Brain Dynamics and Connectivity in the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Nicholas D Schiff

免费下载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6-07

[心理藏书]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099


作者: Huettel, Scott A./ Song, Allen W./ McCarthy, Gregory
ISBN: 9780878932887
页数: 492
定价: $87.95
出版社: Sinauer Associates Inc
装帧: HRD
出版年: 2004
文件格式:文本PDF,清晰
文件大小:21.07MB

【conge按】这本书是我第一次ORC后制作的文本PDF书籍。书源来自心心水滴论坛,原书为影音PDF,体积较大。无法复制文字,引用不方便。OCR制作之后,体积变小,我也尽量的保持了原书的排版风格。无奈我制书技术不高,校对的耐心也没有,所以此书远非完美。我自己目前也没有时间来进一步完善此书。思考再三,与其让它在硬盘上继续睡觉,不如拿出来让大家品评一下。

此书,我个人以为是目前最为简单易懂的fMRI教材了。从fMRI的原理,仪器,实验方法及流程,数据处理等等都有涵盖,是本不可多得的入门和参考书籍。此书既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研究人员。系统的读一遍,必有所得。

欢迎大家提意见。

免费下载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4-21

[心理藏书]收心阁的藏书从哪里来-英文书


收心阁里文章最多的栏目叫做心理藏书(这里这里)。这个栏目里面的文章都是分享一些心理学专业的书籍,也有一些关于写作和研究生学习的书。

把自己读过的书一本一本地拿出来供大家一起阅读的分享书籍的方法,属于授人以鱼。这样做的好处是,可能会找到与自己有相同阅读兴趣的人,进行交流和探讨。然而,交流的事情终是少见的:茫茫人海中找个爱读书的人容易,找个同你共读一本书的人则有些难,遇到一个愿意探讨的就更不容易了。但是,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别人仍不失为一种结交朋友的好办法。可是呢,我的小小blog肯定不能满足所有爱书人的读书需要。我也无意这样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这篇文章里,conge打算把自己找书的方法发出来。这样,大家除了访问我的blog获取一些好书,也能不用通过我来找到自己爱读、想读的书。宝贵的时间,应当少浪费在在寻找上,多花在阅读上。这次我主要讲英文书的获取。至于中文专业书的获取,则要难许多,我恐怕不会写了。有兴趣的人可以到 读书中文网去 逛逛。

收心阁的英文书,大多书来自于gigapedia.com(或者gigapedia.org 或者gigapedia.net) 。若想从gigapedia下书,你必须注册成为其会员。注册过程很简单,我不多说。然后你就可以在gigapedia网站上找书了。

找书方法Hugh在他的blog杂乱的书桌中做了介绍,我把它copy过来并重新排了一下版。Credit goes to Hugh.

当你需要查找某本书的时候,使用页面右上角的搜索栏,需要注意的时,把搜索栏选择为gigapedia,而不是默认的google,你可以选择搜索作者的名字或者书名,搜索的结果会将书名,作者以及封面都显示出来。

点击你想要下载的书籍,(先不要着急,要找到下载的地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新的页面里面会出现四个tab,分别是description, links, comments, tags, 我们可以在links这个标签下面找到下载链接,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会有两个甚至更多的链接,接下来你可以查看下上传时间以及comments里面的评论,选择最好的一个链接来下载。

基本上这些书都是存放在rapidshare或者ifile这些网络硬盘的站点,我们可以作为免费用户进行下载.只是rapidshare有一定限制.如果你每次只是找一本书的话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下载第二本或者第三版时会需要你等待10几分钟之后才可以再次下载。
相比而言,ifile要更好一些,因为两次下载之间没有时间限制。


Gigapedia的书很全,多数都是PDF格式的书籍。从种类上来讲,gigapedia上的书可不仅限于心理学方面。事实上它所包含的学科相当全面,文学,物理,化学,数学,地理...几乎无所不包。当然,也有不少休闲读物和有声读物。估计里面的书够你读上几辈子了。

当然,找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既然gigapedia的书已经够你读几辈子了,我就不费劲儿介绍了。

善意提醒各位一下:少花时间搜书下书,多花时间阅读。因为书存在硬盘上,并不意味着就是你的了。书,只有你阅读了它,它才对你有意义。

2009-04-18

[心理藏书]Writing Y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 098


标题:Writing Y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
作者: Rita S. Brause
副标题: Invisible Rules for Success
ISBN: 9780750707442
定价: USD 39.95
出版社: Routledge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1999-12-01
文件格式:影印PDF,清晰
文件大小:1.38MB
【conge按】这本书放在我的PSP里可有日子了,我很后悔没有在拿到它的第一天就开始读。这本书,对于所有正在念博士或者准备读研究生的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指南性质的书。如果你是研究生或者想读研究生,那么这本书,你越早读越好

我觉得,凡是有生活的目标并且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的人,都是幸福的。按照这个标准,正在考研和读研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至少都有考取研究生或者获得学位的目标。并且大都为着这样的目标努力着。随着我自己的考研和读研,我在生活中所关注的重点也在不同的变化着,以前是如何顺利考上研究生,而现在则是如何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取得学位

考研的过程是辛苦的,虽然我们都是单兵作战,但是我们并不孤单。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家人的支持,师长的指导,同学朋友的鼓励。而这些常常是影响我们是否能成功的“潜在因素”。另外,考研和读研的我们,都是这方面的新手,对于这一征途上我们会遇到什么,常常是一无所知。但有幸的是,我们走的这条路,已经有无数的人走过,而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的成功,无疑是会有相当大的助益的。

我考研之前常常求助学长,考上之后也不断的有后来者向我提问,求教各种问题。然而,一个人的精力难免有限,很难对所有的问题都有考虑。那时我是多么希望有一本书能帮助我解决所有的问题啊!

考研如此,读研也是一样。读研过程中我们都要遇到什么沟沟坎坎?而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如何选课,如何选择导师,如何确定研究方向以及论文题目。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大量阅读,有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动笔写论文。论文写不下去怎么办,导师不满意怎么办。论文写成啥样才能给导师过目?导师不同意自己的观点怎么办?如何同各种风格的老师一起工作,如何同同学相处?怎样利用学校的资源?学校,院系,导师,同学还有你自己在完成学位过程中各起怎样的作用?家庭,朋友如何影响这一过程?你需要做怎样的准备才能走完这条研究生之路?... ...

这个问题清单,我还可以一直列下去。相信每个正处在这个阶段的同学,也会着相同或者不同,各种各样的疑问。而这本《Writing Y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正是来尝试回答这些疑问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书名,直译成中文是《博士论文写作》,其副标题为:成功潜规则。不过,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其所谓的潜规则,实则同《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一样,写的是那些被知道的人视为“常识”,而不知道的人却不太容易猜透的各种经验,或者“潜规则”。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讲研究生在读研中会经历的各种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最终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学位。与《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异曲同工,它都把论文的完成视为研究生学习的完结。与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不同的是,《Writing Y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不仅指导如何进行论文写作,更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研究生各个阶段的问题。

作者按照博士研究生学习中可预期的事件为轴线,将毕业论文通过为最终目标,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过程中可能将要遇到的各个阶段和重要问题一一展开。它就像一张藏宝图引导我们找到宝藏那样,帮助我们最终获得研究生之旅的最高奖赏--博士学位和博士论文。

conge建议各位在闲暇的时候把这本书翻一翻。一百多页的篇幅不算大,它却浓缩了作者20多年与研究生们接触的经历和众多过来人的种种经验。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一手材料,避免了坐而论道似地讲大道理。作者对我们的需求有明确的了解,对问题的解决也是有的放矢。早些读它,可以使我们的前途拨云见日,使我们的研究生之路事半功倍。

当然,就像有地图不代表我们就一定能拿到宝藏一样,读了这本书之后也不代表你博士学位唾手可得。地图可以使人少走弯路,但只有付出努力披荆斩棘,才能会有最终的收获。祝愿像我一样仍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进的人,借助此书的帮助,能走的顺利些,快一些。

这本书同样适合不知道自己是否要读研的人来看,这样你可以在做决定之前先了解一下考上研究生之后你将要面对些什么。

免费下载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3-28

[心理藏书]少有人走的路 097


作者: (美)M.斯科特.派克
译者: 于海生
ISBN: 9787807023777
页数: 230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定价: 26.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3
文件格式:影印PDF,清晰
文件大小:10.91MB
【conge按】:
这本书好像真的很流行,至少这本书的下载链接似乎随处可见。至少在豆瓣上的这本书页面下,就有几个人在分享这本书的下载或者阅读链接。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再次跟大家分享呢?因为:
第一,这本书真的很好
这本书谈论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如何在苦难重重的人生中获得自由,如何使自己的心智成熟。派克并不是简单的从哲学层面上谈论这些问题(当然,在哲学层面上的谈论更难也更重要),而是在给出了许多活生生的例子,让你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第二,这本书同我现在关心的习惯养成话题有关
我发现习惯的养成若想成功,则必须有相当的自律。而在这本书中,作者派克首先就将“自律”问题摆出来。为什么人们的生活一团糟,总是苦难重重,而这样的情况怎样才是个头儿呢?我们如何才能摆脱痛苦呢?派克的答案很简单,要自律。唯有自律,人们才能具有面对人生困苦的勇气,只有面对人生苦难,才能心智成熟,获得自由。
这本书不仅讨论了自律的重要性而且对养成自律的方法也做了介绍。派克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人们会缺乏自律,他还告诉我们推迟满足感,尊重事实,承担责任和保持平衡,是建立自律的四大法宝。

第三,我喜欢PDF版本
这本书的电子版本众多,不过我最倾心还是PDF版本。PDF版本保持了书的原貌,看它就跟看真书一样,页码,装帧,页面布局都忠实原书。我个人在读PDF版本的书籍时似乎也更能集中注意力,就像看真正的书本那样非常认真的阅读。像多数人那样,我在看网页时经常是F型阅读或者跳跃式阅读,不加咀嚼地一目十行,读过跟没有读一样。我希望得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好好的阅读,成为“少有人走的路”上的行人。

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一样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本叫做《少有人走的路》会十分畅销且读者众多,变成了“少有人不读的书”呢?

我个人认为《少有人走的路》之所以畅销,大概是得益于人们都想更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学会自律和爱。或者说,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行。因此一本帮你揭开不能自律之谜和迈向心智成熟的书,当然会大受欢迎。

然而,要掌握书中提到的种种方法,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你了解该如何做,还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去真正的做。正是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巨大的精神和行动上的付出,虽然有很多人买了,读了这本书,但是真正能在"走向自律,懂得真爱"这条路撒谎功能前行的人仍是少数。仅仅是阅读,不能帮助你形成良好习惯,只有行动起来,才能体会到书中所讲的方法和道理的有效性和真理性。

好好读这本书吧。但是请记住,能不能在少有人走的路上获取人生真谛,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不能靠阅读和思考,必须有行动。希望我们能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相遇。

下载链接: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地址三:from iFile.it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3-10

[心理藏书]An Introduction to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ique 096


作者: Steven J. Luck
ISBN: 9780262621960
页数: 376
定价: USD 40.00
出版社: The MIT Press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2005-08-01
文件格式:文本PDF,精确版面还原/7zip压缩
文件大小:PDF2.85MB/压缩后2.48 MB
【conge按】这是一本很好的ERP入门书籍。如果你是一个EEG/ERP初学者,你一定在看文献时对其中的各种ERP成分感到迷惑。究竟那些成分都是怎样被发现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做研究?这是我当初接触erp的时候遇到的问题。那时,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看文献,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找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还有导师去问。实验室有“传帮带”的传统,因此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是从高年级到低年级的学生慢慢往下传的。Learning by doing,变做边学的方法,不但可以获得理性认认识,更有感性认识,学到的知识就更牢固。这样固然好,但是也有缺点。通过这种方法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往往没有系统性,也都打着你的前辈的经验烙印。如果你的前辈的知识学的扎实,你收益就多些,如果他是半吊子,你可能也就高明不了。 即便你的前辈真的很牛,你也很好学,但这种学习方法将注定会使你的知识支离破碎,形成不了有力的工具。这样的情况下,修一门相关的课程,或者读一本相关领域的好书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事实上,我一直也在寻找这样的书籍,可惜当初在北大的时候,这样的书并不多。当时有本书是《认知事件相关脑电位教程》,由作者魏景汉和罗跃嘉合著。对其我也是只听说过其名,未曾读过原书。来到美国后忽然又一天想复习一下EEG/ERP的知识,我就到图书馆一查。当下就发现了这本《An Introduction to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ique 》。

把这本书借到手,可是破费了一些周折,因为这本书图书馆只有一本,而排队借阅的人却又很多。这种情况下,此书在一个读者手上只能停留15天。变态的是,我发出请求要借的申请之后的三个月,书才到我的书桌上。不巧的是,我当时正忙于一个project,15天的时间里竟然都没有能抽出时间好好的读一下,就必须得还了。即使是草草的读过几章,我也收益非浅,对于ERP的历史,各种成分的时间/空间特性都有了更系统的认识。结合自己之前做ERP实验的经验,这本书使我原有的ERP知识得到了加深。在我看来,这本书对初学者也是非常好的教材。从我对本书中介绍的那些属于我的领域之外的我原本不了解的一些ERP知识的章节来看,这本书能很好的带领我入门。

不过,我的老板似乎对此书的作者Steve Luck有点看不上。一个多月之前,我得到消息说Steve Luck的实验室会有一个关于ERP的boot camp。我在实验室例会上提起这件事,并表示想参加,想让老板是给俺出点儿钱让我去学习一下。我的老板问了我是谁主持的,我把Steve Luck的名字报上去之后,老板是一边摇头一边露出不屑的表情,那意思就好象听到了江湖骗子的名号似的。我没有细追问其中缘由,但是从老板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的潜台词:跟那个家伙你学不到什么真东西... 哈哈,反正就只能作罢了。这里多说几句,Steve Luck的那个boot camp申请的截止日期是本月末,如果我的读者中有愿意去并且能能搞到钱去的话,不妨申请一下子把。链接地址在此

自从把书归还图书馆之后,我一边继续想从图书馆续借(未果),同时一直到在积极的找这本书的电子版,历时两年多也没有结果。就在20天前,心心水滴论坛上的tangnuo网友找到并发布了此书。两周前,同在心心水滴论坛的psycher又给此书加上了封面,制作了书签。我现在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就是tangnuo和Psycher发布的。我这里只是借花献佛了。


下载链接: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3-04

[心理藏书]Principles and Recent Advances in Medical Imaging and Image Analysis 095


作者: Dhawan, Atam P. (EDT)/ Huang, H. K. (EDT)/ Kim, Dae-shik (EDT)
ISBN: 9789812705341
页数: 500
定价: $164.00
出版社: World Scientific Pub Co Inc
装帧: HRD
出版年: 200803
文件格式:文本PDF,精确版面还原/7zip压缩
文件大小:PDF36.59MB/压缩后34.37 MB
【conge按】我之所以读这本书,完全是由于其中的一篇文章:Laird AR, Lancaster JL, Fox PT. Functional brain mapping and 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 meta-analysis. In: Dhawan AP, Huang HK, Kim DS, editors. Principles and Recent Advances in Medical Imaging and Image Analysis. Hackensack,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May 2008。在这篇文章中Peter Fox 和Angela Laird还有Lancaster介绍了脑成像研究中的元分析方法和激活似然估计(activation likelihood estimation,ALE)。我这在打算学习用这种方法分析一些眼动研究。

所谓元分析,就是对已经发表的科学研究中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找出这些研究中所揭示的共同规律。与综述文章不同(综述文章的一般目的也是总结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现,并提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元分析是一定定量的研究,其目的的重点在于发现新规律,而不是总结。元分析一般也是由问题驱动的,也是探索性的。比如你想知道stroop任务相关的脑区是什么样子的,除了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外,你还可以把所有的使用stroop任务的脑成像(主要是fMRI和PET的实验)都拿来,看看他们有什么数据,什么发现。fMRI和PET研究可以用来做元分析,一个原因是因为fMRI数据和PET数据大多经过平滑后采取统一个大脑模型(通常是Talairach模型MNI模型),另外,这些数据中都用一个三维坐标表示激活区域。这两点就保证了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放到一起,做二次分析。

ALE是元分析方法的一种。我这里先不准备多说,一个是我才刚刚接触这个方法,还没有实实在在的做过,也没有太多的心得,一个是这个方法在本书里有详细的介绍,与其我多费唇舌,还不如你自己去看更有收获些。

除了元分析,这本书还涵盖了更多的内容。这包括了各种医学成像(包括脑成像)的原理和图像分析的算法以及应用。接下来是各种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这包括了fMRI,DTI,各种光学成像方法还有多通道同时成像等各种内容。除了原理介绍,应用各种成像技术的研究和个案也不少。

由于这是一本由一两个人主编众多作者参与的书,我就很难给书做出准确的评价。但是但就我看的章节来说,还是非常易懂的。希望这本书对你的研究工作能帮上一点小忙。


下载链接: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2-22

[心理藏书]Brain Mapping: The Methods, Second Edition 094


作者: Toga, Arthur W. (EDT)/ Mazziotta, John C./ Toga, Arthur W./ Mazziotta, John C. (EDT)
书名: Brain Mapping: The Methods
ISBN: 9780126930191
页数: 877
定价: $230.00
出版社: Academic Press
装帧: HRD
出版年: 2002
语音:英语
文件格式:文本PDF,100%版面还原,压缩为7z格式
文件大小:PDF/44.25MB;压缩后/40MB

【Conge按】:我目前在上一门叫做EEG and MEG Research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教授这门课的Clementz教授采用了《Brain Mapping: The Methods》的部分章节作为阅读材料提供给选这门课的学生。这样,我就有机会读了此书的关于EEG和MEG的部分章节。个人感觉,这本书对于EEG/MEG这两种脑成像研究工具的原理和方法讲得非常详尽,也比较易懂。相比我上个月介绍的《Methods in Mind》这本书中的有关EEG/MEG的章节,《Brain Mapping: The Methods》这本书更偏重于原理的介绍,内容也更深一些。我为读过的本书中的每个相关章节都写了长度为一页的summary,如果有人感兴趣,我会将它们也放上来。

另外,这本书并不只是关于EEG/MEG的。它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目前认知神经科学中所用到的所有无创性脑成像的数据记录方法,数据处理的统计知识和如何将结果可视化的方法。相信所有对于功能性脑成像这一研究方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益。下载之前,你可以先参考本书的目录,找找是否有你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先预览一下此书)。

最后,conge提醒大家,书是用来读的,下载了放在硬盘上存着不是什么好习惯。希望大家能跟我来交流读书心得。 :)



下载链接: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地址三:from iFile.it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2-13

[心理藏书]In Search of Memory 093


作者: Eric R. Kandel
副标题: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ISBN: 9780393329377
页数: 510
定价: USD 17.95
出版社: W. W. Norton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2007-03-19
文件格式:
英文版:文本PDF,清晰
中文版:影印PDF,清晰,保留版式
文件大小:
英文版:2.38MB/压缩后2.25MB
中文版:26.5MB/压缩后25.2MB

【conge按】:
这本书,我应该是早就看过了。昨天有网友在收心阁留言,说他/她的专业方向是学习与记忆,问我有没有这方面的书。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坎德尔的这本《In search of memory》。我还以为我早就在收心阁中介绍过这本书了呢,结果找了半天也没在收心阁中找到它。于是今天决定发布出来,以飨读者(特别是网友)。另外,我当初读的是这本书的中译本《追寻记忆的痕迹》,译者是中科院心理所的心理学教授罗跃嘉。罗教授的译笔算是不错,加上有专业知识的背景,可以保证在翻译这种科普类型的书籍的时候,不会犯太多的低级失误。因此,对于英文阅读速度比较慢的读者来说,读中文版也不错。这里再广告一下:收心阁中曾经发布过罗教授的《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这是一本学术著作,由罗教授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成书。对注意感兴趣的同学,或者想考罗教授研究生的同学,不妨读一读它。


坎德尔博士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按照惯例,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会写一本自传性质的书,介绍自己的学术和生平。《In search of memory》正是这样一本书。在书中,坎德尔博士将自己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历程以及学术道路做了回顾,也对自己的研究做了总结。对于年轻学子来说,从科学巨匠的经历中汲取营养,吸取教训,获得鼓励,能帮助我们在学术道路上充满信心的坚持下去。

我觉得这本书很易读,这些有经验的研究者都是很不错的老师,可以驾轻就熟的将科学问题和人生问题用浅显的故事和道理传达给你,还不但吸引你阅读,而且激发你的思考。我给这本书评5星,你不妨也读一下,看看你能得到些什么。

有幸的是,我在网上找到了《In search of memory》这本书的英文版和中文版,现在放在一处,大家各取所需吧。


下载链接:
英文版: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中文版: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地址三:from ifile.it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中文版:


英文版:

2009-01-23

[心理藏书]《Methods in Mind》 092


作者: Senior, Carl (EDT)/ Russell, Tamara (EDT)/ Gazzaniga, Michael S. (EDT)
ISBN: 9780262195416
页数: 382
定价: $55.00
出版社: Mit Press
装帧: HRD
出版年: 2006.06
文件格式:文本PDF(带完整书签),清晰
文件大小:3.36MB/压缩后2.91MB
【conge按】认知神经科学是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事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学者或多或少的都在做这样的一件事:在大脑中为各种认知功能找到相应的支持区域,这被称为human brain mapping,译成中文的就是为大脑描画功能地图。为了画出这样的地图,科学家们采用了包括脑功能成像在内的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这本《Methods in Mind》就是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正在使用个这种研究方法集中在一本书里向大家介绍。书中涉及的方法有眼动(eye movement),穿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神经精神方法(Neuropsychatric Approach),脑损伤研究(Lesion Studies),皮肤电(Skin conductance),单细胞记录,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脑磁图(Megnetoencephalography),成像基因学(Imaging Genetics)等等。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大家要用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呢?我能想到的答案有两个:
一、因为没有一种技术或者方法能回答所有科学问题
比如说,单细胞记录记录的是单个神经元水平的变化,而脑电图、脑磁图的信号则是来自于一大群神经元的同步活动;单细胞记录和脑损伤研究由于伦理问题,不能在人大脑上实施主动创伤伤害,因此只能做动物研究。对于脑损伤的病人研究,也只能研究对象死亡之后的解剖中才能找到确切损伤部位,从而使得科学发现的进程被拉长。 而fMRI,EEG,MEG和TMS这样的现代无创性研究方法的推出,虽然在避免伤害和加快获得结果的进程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仍然不完美。比如,为了能给认知过程进行精确的定位,在研究方法上就需要具有高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的测量技术。时间精度高就能将各种在时间上相区别或者相联系的认知过程区分开,而空间精度高才可以准确的找到这些认知过程在大脑中的定位。目前的科学技术中,还没有哪一种能同时完成这样的任务。fMRI定位精度很高,可是成像过程需要几秒钟的时间,EEG/MEG的数据记录在时间上能达到毫秒级别,但是其定位精度却相对要差很多。

二、科学需要不同方法的交互验证
一个人做个实验,让十几个人做某项任务的同时用fMRI扫描他们的大脑,发现大脑中的某一区域激活了,然后就下结论说这个区域支持他们所做的任务。这样的结论你会相信么?我是存疑的。如果又有人用EEG做同样的实验,使用一些算法算出与任务相关的电位的源也在该区域,那么这一科学发现的可信度就又增加几分。进一步的,如果单细胞记录能发现动物在做类似任务时该闹区的神经元兴奋,被TMS将该脑区暂时抑制的被试无法完成相应任务,如果再有运气发现这个脑区中风的病人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那么我们相信这个任务是由这一脑区支持的结论的可信度就相当的高了。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也正是在这样的合作着,争论着。


在一本书中介绍这许多的研究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中每一章节的话题,其实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写本书。相应地,要想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完成对一个技术的全面介绍,则不是谁都能行的。《Methods in Mind》的编著者和各章的作者,都是在这个领域中的牛人,在相应的研究方法中都浸淫许久颇有造诣。想来也只有这样的高手,才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深入浅出的向我们勾画出这些方法的历史发展,优点特点,原理准则,革新创新,局限以及整合。

下载链接: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1-10

[心理藏书]发现的种子 091

发现的种子封面
译者: 金吾伦 / 李亚东
作者: W.I.B.贝弗里奇
副标题: 《科学研究的艺术》续篇
统一书号: 13031-3561
页数: 169
定价: 1.55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87年7月
文件格式:影印PDF(带完整书签),清晰
文件大小:5.20MB/压缩后4.9MB
【conge按】对于这本书,我做的比较多。一是读了并做了读书笔记,二是给PDF添加了书签,三是在豆瓣上添加了本书的条目(包括上传封面填写书籍信息和撰写简介)。当然我正在做的写文推荐就是第四。我希望还有第五步,就是各位看了书或者我的读书笔记后,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在贴笔记之前先简评一下这本书,《发现的种子》作为《科学研究的艺术》续篇,仍旧延续了其姐妹篇的主题,仍是一篇形而上的科学哲学著作。这书中涉及到方法论的部分,对于心理学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我这种虽然进了心理学和脑科学的门,但是对科学研究仍然不慎清楚的人,在方法论上对科学研究有一个认识(且不论认识的程度深浅)是有利于我的学习道路和职业道路的。

虽然是科学哲学著作,但是本书读来一点也不枯燥。贝弗里奇是一个了解科学界历史的人,而书中充满的谢谢做为论据的例子各个都生动有趣,让人觉得科学研究的历史一点儿也不输给各种小说。即便对科学哲学不感兴趣,读读此书中的例子当作消遣,也是不错的。
这里还要感谢王鸿飞老师,这两本书我都是从他的博客上得到下载链接的。

读书笔记:


第一章 论产生概念和解决问题,着重阐述创造性思维对科学的贡献和怎样的思维方式,法则和方法能促进科学发现中创造性的作用。
关于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问题的相关文献书籍,早已是汗牛充栋。早在本书英文版出版之前(1980年),科学哲学的权威波普尔爵士(Karl Popper)就于1974年指出:“关于创造性问题的文献数量之多已达惊人的地步”。然而就像开车并不需要汽车技师懂得那样多,进行科学创造也无需对创造性的研究了如指掌。这样说来,我在推介本书的姊妹篇《科学研究的艺术》时将其比喻成“武功秘籍”,似乎将其说得过于高深了。其实我们只要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其略加了解,再付出些精力勤学苦练,就能满足我们的科研需求了。不过,我们在科学研究之余读系统地一下这样的书籍仍然非常重要,掌握些理论知识可以使我们在行驶时选择快车道而不至陷入泥淖,也可以让我们在遇到困难和阻碍时尽快修复错误,重新上路。

思维方式:
贝弗里奇在书中提到了三种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想象性思维和无控制行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每个科学工作者都该是在这方面训练有素的。它是我们发现科学问题所必须的要素。然而批判性思维不是科学的全部。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往往需要借助新概念,新方法,这些常有赖于想象性思维和无控制行思维的帮助。想象性思维类是“让思想顺着连结、联系,把一件事与另一件事结合”,从而发现批判性思维所不能完成的问题解决。而无控制性思维,在我理解就是头脑风暴。进行这种思维不必限制与问题本身,而是让思想解放出来,让所有的概念想法自己产生,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对于新概念的产生和新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后面两种思维的作用则更为明显。本书也把重点放在了这上面。

产生新发现的步骤:
收集资料:要以问题为中心,收集各种与问题相关甚至冲突的资料(后者往往是引发思考进而产生新概念的最大诱因)。有的问题会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便得到解决。
思考问题:如果现有资料无法产生答案,那么就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消化吸收。与不同的人(哪怕是不懂科学的人)讨论。讨论是打开思路的重要法宝。有时通过这样的思考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即便没有答案,借由思考我们也会具有“有准备的大脑”,为下进行一步打下基础。
产生概念:努力的思考也许不能使我们达到清晰的答案,但是它却能开启我们的直觉。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概念和方法往往会以灵光一现的方式出现。这种灵感往往是创造性的定点,给我们带来突破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评价新想法:经过上面几个步骤产生的新的概念,方法,技术等必须通过科学的检验。如果结果并不完美,可以在这最后一步中进行修正。如果遗憾的发现我们的新想法不能通过检验,是错误的,那么及时的摒弃则比固守要明智。

在这一章中,贝弗里奇还列举了诸多能激发创造性的实用方法,比如横向思维,集体思维和形态学方法。他针对这些方法做了简单介绍,并推介了相关的书籍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学习这些思维方式。

第二章 讨论机遇和机会在科学发现中的角色。
科学家都愿意谈论科学的严谨,这就容易使得一般大众误以科学必须按部就班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科学需要严谨,这一点儿也没有错,但仅靠严谨得到的科学发现的其实很少。有许多科学发现是在偶然的机遇和机会中产生的,科学的偶然性的重要作用得到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认可与重视。第一章中提到的思维方式中,多数是用来摆脱先前认识的束缚来寻求那经常是偶然出现的答案的。

贝弗里奇把科学发现中的机遇分为了三类:1)各种思想精神活动的偶然结合产生的直觉,2)阿基米德式直觉和3)意外发现。第一类和第三类很容易从字面上理解,而阿基米德式直觉是由精神活动与外部事件相互作用而引发:牛顿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得到启示的故事也是阿基米德式直觉的例证。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的机遇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而是产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有能力把握这种机会的人,才能利用这个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贝弗里奇举了很多有趣的事例来证明科学发现并非全然是在一丝不苟的研究中得到的。有些重大发现完全是意外导致。科学家的一时粗心大意或者,也会成就好事。这些事例就是科学八卦,让我读得津津有味,也使我获得信心:虽然我不是一个特别有条理的人,但是还是有可能做出重大贡献的。这句话也送给所有人共勉。

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超乎人们的想象,但能利用这把金钥匙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首先,与专业领域密切相关才有可能发现机遇。那种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只靠实验员和研究生替自己做研究的人是不太可能发现实验中的种种偶然情况的。其次,把握机遇需要丰富专业知识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能注意到新奇情况的出现,也更能洞察这些情况后的意义。最后,在研究中过于拘泥于研究计划,是容易放走机遇的。作为学生的我,一定要在亲身参加实验,努力积累知识的同时注意保持自己的好奇心,不要让科学研究的条条框框束缚。

第三章 论及新发现的被认经常需要一个漫长的检验期。
新思想、新发现的产生基本上都是直觉的突然的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然而科学研究确实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新思想得到认可,新发现得到应用,往往都会耗费许多时间。一方面科学研究可能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另一方面,无论这些新的东西具有怎样的真理性,要得到广泛的接受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真理需要时间的检验,这一点从诺贝尔奖或者前两天(2009年1月9日)颁发的中国国家科技奖的获奖人的年龄便可见一斑。

科学工作是一个连续体,创新也都是在前人发明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时候前人的研究会被忽视,等到独具慧眼的人发现它时,往往几十年已经过去了。这一方面提醒我要关注本领域内的新动向,同时也要发掘历史文献,说不定也能发现闪光的宝石,作为自己研究的新起点。

新的发现出现以后,迎接它的很少会是鲜花和掌声,相反,各种怀疑、反驳甚至对立的证据则是家常便饭。这很正常,因为新的发现很少是完美的(在这一点上追求完美也不现实)。当然,这种情况下的质疑并不一定是恶意,也不见得是坏事。反对的声音往往会帮助科学家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发现。但这也曾造成过悲剧。另外,新出现的成果常会以反传统反权威的面孔出现,这样那些传统卫道士和权威崇拜者自然会起来保护自己,反对新知。若是新发现会损害一些商业公司或者政治精英的利益,它们也会不择手段的压制真理。科学争论永不会停,虽然反对的声音有时会占据上风很久,但只要科学家坚持,真理早晚会取胜。

除了以上列出的原因,革新的阻力,各种反科学的迷信,伪科学以及科学本身的消极方面也是阻止新科学发现及时得到承认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不喜欢新东西,这在科学界也不例外。就像不喜欢新东西的人经常是保守的老头子那样,在科学界中阻碍革新的声音也经常来自年长的科学家,很多人还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他们的否定性预言常常被追随者奉为教条,成为革新的障碍。新发现必须先面并打破对这些牢固的老旧思想才行。虽然结果经常是真理最终得到确认,但是这期间消耗的时间往往令人痛心。

反科学和伪科学的论调对科学的伤害也是巨大的。而且世界上从事这两个行业的人并不见得比科学家少。从事科学工作的人要对这两类活动保持警惕。

科学是讲求证据的,正如人法庭上会出现伪证一样,科学工作中也有虚假证据。有时候这些伪证是来自于实验对象或者仪器的偶然错误,这对科学发现的破坏作用是有限的。可怕的是故意做假。科学中的欺骗的丑闻屡屡发生,令科学界蒙羞,令相关学者名誉扫地。本章中同样给出了好几个例证,大家不妨一读。

第四章 谈论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并对波普尔的研究范式做出了四点批判。第五章则重点介绍系统论和还原论以及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现代科学家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是遵循波普尔的假说演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从假说出发,演绎出使“假说为真”所需要的推断,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推断。如果结果与推断一致,则假说被确认(但不能被证实)。如果结果与推断不一致,则假说被证伪。这个过程中并不涉及任何创造性活动,看起来任何人都能做。

波普尔的这种观点当然不会为强调科学中创造性作用的贝弗里奇所简单接受。这一章中,贝弗里奇对波普尔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并且强调了创造性问题解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贝弗里奇认为:
一,波普尔的方法重视批判性思维而忽略创造性思维是本末倒置。科学家的最主要工作是创造性的产生新概念,新发现,而验证这些新发现则是第二位的。
二,波普尔的方法重点在于证伪,证伪的方法很容易扼杀新思想。新思想的出现需要寻找证据来支持,而不是将其证伪。
三,波普尔主义的证伪方法不能被划归为严格的逻辑。
四,波普尔主义认过分强调了“唯一有价值的假说是那些对于检验和可能的反驳敏感的假说”。很多假说,甚至是作为科学基础的很多假说其实都是不可检验的。

研究的基本过程,即使是研究生也都知道:1)问题确认 2)资料收集 3)发明假说 4)实验 5)发表。贝弗里奇对这些步骤进行了分别论述,我就不展开了。

第四章中提到的是科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即注重问题的各个要素,常常把问题分解成要素进行探讨研究。而事实上,这些因素彼此并不孤立,而是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而且“统一体比它的各个部分的简单几何包含更多东西”。这就是第五章中介绍的系统论的主要观点。系统论为人们解决复杂非线性问题提供了一组新的方法,并且被应用于军事,商业,企业管理甚至生物科学等各个方面。

与系统论对立的观点是还原论。还原论者用化学和物理的术语和基本定律定理来解释一切。他们相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简化为物理化学定律,除了物理-化学定律,这世界上就没有别的了。

在哲学上,系统论和还原论虽然彼此不相容且有很多争论,但二者应用到研究方法上,则可以产生互补的效果。

第六章中贝弗里奇谈论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该如何进行计划和管理。
对于科学的分类,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应用科学是一个普遍被误解的词,贝弗里奇认为将其称为应用研究更为合适——这样至少能与各种应用科学发现进行科技发明的活动相区分。应用研究同纯理论研究一样,并无智力上的高低贵贱之区别,同样都会产生新发现。其唯一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纯理论研究只关注做出新发现,而应用研究则更着眼于研究具有“有用性”的问题。

根据研究动机的不同,目前有5类被广泛接受的研究分类。这些分类主要是为了方便行政管理,分类之前往往并非泾渭分明。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就不一一列举它们了。

科学作为一项事业,需要资金支持。提供资金支持的部门往往会有对资金有计划和管理,这些对资金的计划和管理往往会延伸并影响到科学的计划和管理。作为大部分学人,可能无法参与到这些计划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去,但是每个研究者都应该关心这方面的动向。如果你选择的研究课题很难得到资助,那么很有可能你的宝贵精力会被浪费到会半路夭折、毫无成果的事情上。

科学家们是反对对科学进行过分的计划和管理的。因为真理很少是按照特定的研究计划而产生的。而过分的管理和计划会阻碍科学家们自由的思考自己愿意解决的问题,也会干预科学发现的进程。

第七章中最有意思的是优秀科学家之前往往有师承关系。
科学领域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一现象符合中国的一句古语:名师出高徒。这一点可以从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谱系”研究中略见一斑。许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之间都存在着师承关系。

成功的科学家的榜样作用,可以在学生身上激起的研究激情,更能影响他们的工作方式。有激情有好的工作习惯加上名师的指点,成功的几率自然就大些。所以立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在选择导师时,一定要尽量选取成功的科学家和富有创造力的团队。

如果没能有幸跟随才华横溢的导师和富有激情的团队,读一些重要的科学史著作也可以给你以前进的动力。读这些著作,重要的是了解科学家怎样做出重要的发现。于此相比,谁在什么时候做出了怎样的发现反而不是那么重要。要向猎人学习捕猎技术而不要瞻仰他们的猎物——不然你还得饿肚子。

做出好的研究也需要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科学鉴赏力。方法是:研究杰出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培养幽默感。这也提醒年轻的学子在求学时,一定要拜成功的科学家为师,争取进入富有创造力的团队。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也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和接触成功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和研究方法来提高科学鉴赏力。

尽管向有经验的科学家学习对于年轻学者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科学家们最重要的发现往往是在年轻的时候做出的。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毫无疑问需要虚心,但是妄自菲薄却是不必要的。毕竟,世界就在我们的手中发生着改变。

第八章中作者着重探讨了科学技术的副作用,并认为这些副作用不应该由科学家负责。
在最后一章的开始,贝弗里奇总结出杰出科学家所具有的五大共同特征:超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热衷于工作,独立思考,献身艰苦工作和拥有强烈的荣誉感。之后他又列举了诸多现代社会对于科学的指控,并为科学的中立性进行辩护。

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反应并不全是积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诸多副作用(比如核战的可能),是科学面临的最多的指责。然而,对于科学的种种指责多是来自于对科学的不了解。因此科普工作对于“一个健全社会的前途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这就需要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应该放眼到整个社会,关心科学技术可能会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且担负起监督科学技术使用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可是,科学家在其专业领域以外,“并不比其他人更聪明,也难摆脱个人偏见和感情用事”,犯错误跌跟头更是常有的事。科学家的任务应该是且只是向公众展示真实的图景。至于对于科学发现的使用做怎样的抉择,是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共同义务与责任。

科学知识是人类手中的一件强大工具,我们已经利用这个工具开始改变现状影响未来。科学技术是可以造福人类的。这要求科学家们继续努力工作发现新知,也需要每个公民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人类的美好明天共同奋斗。至于我们的未来是天堂还是地狱,就看我们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了。贝弗里奇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乐观的。我自己虽然也不悲观,但比他要更谨慎些。我对人类的信任没有贝弗里奇那样强。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1-08

[心理藏书]上瘾五百年 090


作者: (美)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约
副标题: 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ISBN: 9787208054530
页数: 21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 22.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01
文件格式:影印PDF(带完整书签),清晰
文件大小:压缩前31MB/压缩后14.39MB
【conge按】:
在这本《上瘾五百年》即将在收心阁的心理藏书中发布的预告贴出后一天,我就将这本书读完了,顺便按照目录制作了完整的书签。等不及的把它拿出来共享,并向所有人推荐。

这本书并不是心理学著作,但是我还是愿意将它放到心理藏书中。这并不牵强,因为瘾品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大重头戏。且不说成瘾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的课题,各种瘾品对于大脑的作用也一直心理学家们的兴趣所在。

在继续行文之前,说一说书的翻译。总体上来讲,此书的翻译还是相当成功,如果不是偶尔出现的小瑕疵(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词译得不太规范,但不影响理解),我基本上意识不到是在读译作。这里我要花几分钟探讨Drug这个词的翻译。在前面我两次提到的“瘾品”这个词就是译者所选取对drug的翻译。我不知道把drug翻译成“瘾品”是不是这本书的首创,但是如果你用google搜索这个词的话(点击此处看搜索结果),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网页都与这本《上瘾五百年》有关。学过英语的同学应该知道,Drug这个词的意思其实是“药物”。而如果你在欧美国家生活过的话,就会知道此次的最常用意思“毒品”。把drug翻译成瘾品,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不能意识到这些物质多数曾经是药品的现实,也弱化了它们都是曾经或正在给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带大巨大伤害的有毒之物这一事实

提起毒品,人们最容易想起的是海洛因,可卡因,大麻,...。而本文中所提到的“Drug”除了上面的那些,更是包括了烟酒糖茶,还有咖啡因饮料(咖啡,可口可乐)这些国人平常并不认为是“Drug”的东西。我猜想,作者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对drug的翻译既没有采用比较正统“药物”也没有采用比较流行的“毒品”,二是采用了较为温和的“瘾品”。这样的译法并无不妥,但确有为了迎合普通大众认知而弱化Drug的药用架着和毒品性质,而只强调其因人上瘾这一共性。 但这与作者的本意似有相悖:烟酒糖茶这些东西,无论从其滥用的危害到使人上瘾的特性,都与毒品无大差别。不过这里我还是采用瘾品一词,一是对译者的尊重,而来则是,我也是在想不出怎样的词能涵盖Drug一词的全部含义。

本书中,作者对流行与世界的毒品做了介绍:三大宗的咖啡,烟,酒和三小宗的鸦片、大麻、古柯叶做了介绍,提出并回答了为什么这些瘾品成为了世界流行的货品而不是其他。之后他分析了瘾品与贸易,瘾品与权力的关系。作者叙述的诸多现象与史实让我惊叹不已。学界政界以及一般大众对于瘾品流行的所起的作用更是使人深思。

瘾品,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利用了人自身的弱点而大发神威的。而一旦有机会接触瘾品,极少有人能逃过他们的魔掌。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尝试第一次。因为一旦被他们掳获,人就会被它改变改变——没错,毒瘾可以戒除,可是戒除之后的人们,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吸食毒品之前了。他们会记得High时的幸福感觉,那感觉是那样的廉价(但是代价也巨大)。一旦再次面临诱惑,这样的人更容易重蹈覆辙。

我在这部书中学到不少,也对不少社会问题的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比如公众和政府对瘾品的依赖。公众是使用上瘾,政府是对其税收上瘾。戒除瘾品的难度和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个人戒毒难度相当大,不戒又伤害身体浪费财富。政府多瘾品管制程度加大,会引发黑市交易,不但会减少税收,还存在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政府管制放松,则会引来滥用,而滥用带来的生产力降低,医疗负担增加和相关的社会问题(犯罪)也是难治的毒瘤。

此外,因为瘾品的治疗作用和毒害作用兼有,医生在使用这些物质时经常面临两难的局面。使用某些瘾品可以治病救人,却也容易病人对这些药物上瘾,如何取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聪明的”大众不断的试用各种医用药物的非医疗作用(通过服用感冒药止痛要来过瘾的事屡有发生)。

国家政治精英使用瘾品为自己赚取财富,控制底层劳工,用心险恶。但他们反过来又深受其害,欲罢不能。待到想要禁绝的时候,自己中毒已深,难以成功。

个人的教训。尽量不让自己将来的孩子过早接触各种瘾品。一定找适当的时候像他传达瘾品的害处和统治阶级放任瘾品使用的险恶用心。

读罢此书,我感想颇多,不能在这里一一尽数。而且,说得再多也是嚼过的甘蔗渣子,没多少味道。原书奉上,还是请各位自行品尝吧。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8-12-17

[心理藏书]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089


作者: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SBN: 9781557987914
页数: 400
定价: USD 27.95
出版社: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2001-07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25.62MB

【conge按】发此书的动机之一是bipolar 在我在心心水滴发的ACS style书籍的贴中提到他希望能看到APA 格式的手册。不知道知道这个能不能让bipolar满足啊,哈。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这本手册,我个人认为每个心理学的学生都应该有一本。就这么简单。
下载地址有两个,都是网盘,请不要把这个地址加到下载软件中直接下载,那样你将什么也下不到。文件大小约26MB多。
下载地址: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地址三:from box.net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8-12-06

[心理藏书]晨间日记的奇迹 088


作者: 佐滕傅
副标题: 晨间日记的奇迹
ISBN: 9789868145689
出版社: 易富文化
格式:PDF
文件大小:2.46 MB

【conge按】:
    
  让我们一起开始记录晨间日记吧
  
  conge认为,此书适合人群
  1 想养成早期习惯的人
  2 想养成写日记习惯的人
  3 想变得更有效率的人
  4 想变成有条理的人
  5 想养成任何习惯的人
  
  Enjoy!
简介 · · · · · ·
  ■《晨間日記的奇蹟》創造日本經濟再起飛的奇蹟!日本企業老闆、主管、專業經理人及白領階級人手一本。
   由於《晨間日記的奇蹟》的出版,一項革命性習慣隨即在日本被廣泛地熱烈討論──「創造奇蹟的晨間3分鐘」。日本很多著名的企業顧問、大富豪、國際演員、公司董事長等成功的人士們,都開始利用「早上」這個絕佳的時段,來進行一項「不可思議的行為」。
  
  ■日本第一名的暢銷書。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三省堂書店、紀伊國屋書店第一名暢銷書。
   《晨間日記的奇蹟》一出版即登上日本各書店的排行榜上,且獲得日本亞馬遜網站書店五顆星的評價,目前仍在日本持續熱賣中,尤其是在即將跨年的歲末時刻,很多人都把《晨間日記奇蹟》當成來年的新希望。
  
  七大作戰法讓你不會三天打漁、兩天曬網
   養成一個習慣看似容易,實際執行起來卻並不容易,《晨間日記的奇蹟》提出三大原則:早上不要花三分鐘以上的時間、先決定書寫的地點、寫一個字也沒關係,以及七大作戰法,幫助讀者輕鬆度過習慣養成的「考驗期」。

下载链接:
  链接1:
  From Acrobat Share
链接2: 【推荐】
From 115网盘

链接3:
From Easy Share  
  
相关软件下载链接:
  http://blog.yam.com/lyon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全屏预览的方法见这里:

2008-12-03

[心理藏书] 脑功能成像 唐孝威主编 087


作者: 唐孝威 主编
ISBN: 9787312010811
页数: 239
定价: 32.00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9
文件格式:RARed PDF
文件大小
主题词:脑 机能(生物)影象诊断 机能(生物)脑 影象诊断 影象诊断 机能(生物)脑
参考文献格式:唐孝威主编. 脑功能成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9.
【conge按】本书介绍了目前最科学研究中最经常使用的大脑功能成像技术,包括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光学成像,脑电(EEG/ERP)和脑磁(MEG)。
主编唐孝威院士从研究领域竟是涵盖了从原子弹到大脑思维,真是不简单。

相关书籍:
[心理藏书] Functional MRI: An Introduction to Methods

免费下载: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地址三:from Namipan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全屏预览的方法见这里:



2008-11-09

[心理藏书]《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086



书名: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作者: 罗跃嘉 / 魏景汉
ISBN: 9787040134803
页数: 143
定价: 20.6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4-01-01
简介 · · · · · ·
  本书在罗跃嘉博士论文“跨感觉通路选择性注意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注意的概念、认知理论,注意的蛇经解剖与生理基础;从听觉通路、视觉通路和视听跨通路的角度阐述了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研究注意的脑机制,以及对意识的初步认识与探索。本书不但总结了作者多年在注意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力图反映目前国际主义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作者简介 · · · · · ·
  罗跃嘉,1958年5月出生,四川省乐山人。1984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 1990年获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访问,1997年获中科院心理所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 Catholic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任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广州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兼职教授;国际人类脑功能成像组织会员、国际心理生理学研究学会会员、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心理学报、心理学动态、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以及国际 NeuroImage、Neuroscience Letters杂志审稿人。
  研究领域
  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生理学,以ERP与fMRI相结合的最新技术方法,以大脑整合观点研究人脑对视觉和听觉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揭示知觉、注意、记忆、语言等高级脑功能机制。

免费下载: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8-08-27

[心理藏书]DSM-IV 085


作者: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ISBN: 9780890420621
定价: USD 49.95
出版社: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1994-01-15
【conge按】大名鼎鼎的《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我想不用我多介绍了吧。所有的对心理治疗和心理疾病有兴趣的人是不是都读过它我不敢说,但应该都听说过这本手册。从业人员也应该在案头放一本,以供查阅。你若不知道,看看下面的简介吧。

去年的时候我曾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在网上找这本书,未果,白白浪费了几个晚上。今天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现在将其放到网上,与诸君共享。

另外,我其实还有一本DSM-IV-TR,该算是这本手册的最新版本。但是原书太大,不宜放到网上。我假期的时候曾经想将其ORC出来,可惜时间紧迫,没能完成。有哪位能人愿意将其ORC了造福书友的话,可以跟我联系,我可以将影印的图片版PDF想办法发过去。

简介....
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从1952年起制订《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后来称之为 DSM -Ⅰ。1968年制订了第二版, DSM-Ⅱ。从1974年着手制订而在1980年正式出版的DSM—Ⅲ特别受到重视,因为它有一整套临床工作用的诊断标准,对于美国的、甚至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家说来,不论于临床工作、还是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帮助。 1987年APA又修订出版了DSM-Ⅲ-R.但是,精神医学发展迅速,这也已不能适应需要,所以从1987年起就开始着手DSM-Ⅳ的制订。   

在历届主席的支持下,APA组织了一个工作班子一DSM-IV制订工作组,主席为Allen Frances,副主席为 H.A. Pincus,共有Nancy C. Andreasen与 R.L.Spitzcr等 27名成员。下设13个起草小组,每组5~12人,各负责起草一个部分。

组长分别是:焦虑性障碍,M.R.Liebowitz;
谵妄、痴呆、及遗忘,G.J.Tucker;
首次诊断于童年期的精神障碍,D.Shaffer与M.Campbell;
进食障碍,B.T.Walsh;
心境障碍,A.J.Rush;
多轴诊断,J.B.W.Williams;
人格障碍,J.Gunderson;
月经前精神障碍,J.H.Gold;
适应性障碍等,R.E.Hales;
精神分裂症, N. C. Andrcasen;
性障碍, C.W. Schmidt;
睡眠障碍, D.J.Kupfer;
物质所致精神障碍,M.A.Schuckit。   

每个小组在起草前先广泛复习文献,重新分析已有的资料数据。起草后,将草稿交50 ~100位顾问专家征求意见(包括我国杨德森教授)。同时又征询了60多个有关学会(如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护理学会等)的看法;也与 WHO的 ICD—10制订小组交流意见、APA又在 Hospital and Community Psychiatry杂志上辟专栏进行讨论.然后进行了 12次现场测试,共计 70余单位参加,涉及 6000余病例. 2年前,APA出版了一本“DSM-Ⅳ意见选择书”, 广泛征求世界各国专家的看法。1993年最后定稿,1994年5月正式出版

下载说明:
这次放出两个版本,每个版本提供两个下载地址。PDF版个头比较大,djvu版个头比较小。两个版本均带完整书签并可以搜索。
下载PDF版本(54.68MB):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Djvu版本(6.55MB): from iFile.it
Djvu需要专门的阅读软件,点击这里下载winDjView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8-08-08

[心理藏书]弗洛伊德:科学时代的解梦师 084

图片封面来自于豆瓣

译者: 黄发典
作者: (法)巴班
ISBN: 9787806227473
页数: 155
定价: 38.0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0-07
【conge按】: 这本《弗洛伊德:科学时代的解梦师》来自于一条套为“发现之旅”的口袋书。书中前半部分有许多插画,可以当作画册看,也不错。这本百多页的小书的前半部分侧重介绍弗洛伊德的生平,包括家庭情况,求学经历,成名经历等等。书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摘抄弗洛伊德本人著作和转载其他人研究弗洛伊德的文章介绍一些弗洛伊德的学术成就,文学成就和轶事。也许是因为这本小书主要目的是向大家介绍而不是研究弗洛伊德,因此它非常易读。读书速度快的人也许用不了一个小时也就能完成。

如果你对从不曾真正读过弗洛伊德,不妨拿它来做入门;如果你已经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所研究,不妨通过此书了解一下他的生平轶事,当作消遣。 这本书附有弗洛伊德的年表,对他的理论产生兴趣的人也可以按图索骥的整理个书目出来,开始系统阅读。

下载链接
下载链接一:From Acrobat Share (PDF格式/13.83MB)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8-07-18

[心理藏书]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 083


作者: 毕恒达
ISBN: 9787503673085
页数: 171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定价: 18.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7-5-1

【conge按】首先,我要感谢读书中文网 1618为我提供此书。

这本书的小标题是《论文写作枕边书》。从题目看,这是一本论文写作的指导书。该怎么写论文,这样的书其实是不少的。从写作技巧到注意事项,各种各样的书籍名目繁多。本站就曾介绍过两本《Academic Writing》和《Steps to Writing Well with Additional Readings》。那为什么毕恒达的这本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的论文写作技巧类的书籍,通常都把精力集中于如何写作上。换句话说,那类书籍倾向于教给读者怎样写出合格的文章。而这本小书不讲这些技巧,而是从一个论文评判人以及论文写作人的角度来告诉大家,论文写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何种困难,我们的论文容易出现哪样的错误。可贵的是,作者还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告诉我们可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怎样避免那些错误。他不是要引导着你向哪里走——你要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向,他做的是,指出你的航路上此处可能有暗礁,彼处应当有捷径。绕过暗礁发现捷径,是艰苦的写作过程中的小小乐趣。而最终完成的论文,则是你在整个写作过程能获得的最大奖赏。

本书的大体都讲了些啥,你可以看一下后文附上的目录,我这里不做赘述。书中的每一章,我认为都不可错过。书中的建议多数不但对于论文写作有帮助,更是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养成的习惯。它以指导论文写作为中心,又涵盖了学术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多得的清新之作。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有点就是行文流畅,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读来毫无晦涩艰深之感。这是本小书,篇幅不大,字数不多,可以作为论文写作之余的醒脑读物。

这本书不好的地方呢,就是作者使用很多的我没听说过的台湾的俗语,让我有时不能准确得知文章的意思。这也不能怪作者,他当初立意就是要写给台湾学生的嘛。我们看这书,其实算是捡便宜。希望大陆的教授们也能学学人家的写作风格,从学生需要出发,写些有趣的指导书让我们来读,而不是一心只想着出版些面目可憎的大块儿而学术专著,把年轻学生对学术的兴趣给吓回娘胎去。

最此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先在本站下载下来一读。不过cong的建议是,最好去买一本放在枕边,让它伴随你度过论文写作的时光。谁能买一本而送给我呢? 呵呵。

目录:
有趣!有趣!有趣!
  论文登山者的霹雳包
  故事从这儿开始:代序
  PART1 一点提醒、一种立场
  PART2 你可以再靠近一点:本书内容导览
  PART3 热情、热情、热情:选择研究主题
   如何选择论文题目
  如何确定研究计划
  PART4 想象我,陷入爱河:论文题目的拟定
  PART5 营造气氛的前戏:前言
  PART6 在学术地图中定位:为什么要回顾文献?
  PART7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
  文献从何找起
  期刊论文
  书籍
  学位论文
  报纸
  搜寻引擎
  如何找到全文或纸本
  询问专家
  图书馆导览
  如何阅读书籍的版权页
  个人图书馆管理系统:Endnote
  PART8 是文献回顾,还是家具型录
  Use文献,不是Show文献
  文献引用有规矩
  PART9 哪一种研究方法比较好?
  如何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方法的位置
  渐行渐远:概念的操作化
  PART10 论文的核心:发现与分析
  如何展开分析
  扎根理论
  学术研究对田野的影响
  PART11 论文的面相:语言、文字与写作风格
  语言同时反映并形塑社会
  我被打败了:有关写作
  论文写作风格
  PART12 论文写作症候群
  写作心理
  网路传说
  PART13 整本论文的意义:结论与建议
  PART14 未来,一直来:未来研究方向
  PART15 留下线索到原典:关于参考书目
  附录
  购买外文图书的网络书店
   自动生产学术论文的电脑程式


免费下载
下载链接一:From Acrobat Share (PDF格式/5.20MB)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