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读书笔记.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读书笔记. Show all posts

2014-02-27

[讀書筆記]死線的神奇功能——讀《拖拉一点也无妨》




寫在前面的話
=======

寫這篇小文的時間,距離我讀這本書已經有不短的時間了。當初讀書的時候沒有記筆記,寫作的過程中也沒有回去參考原書。文中僅僅最后一部分與原書緊密相關,其他部分為自己閱讀“拖延癥”主題圖書的心得。

以上。

人為什么會拖延?
=======

一件事情會被你拖下來,大概就是因為這樣一件事,做著無聊,無趣,無信心,也沒那么重要(我相信沒人會在生死攸關的事情上拖延)。可這事兒你又偏偏必須做。這事兒是領導,老師派給的,不做會得到差評,弄不好得丟工作或者無法畢業,然周圍的人失望;或者是因為你做出了承諾(向自己或者向他人),不做會覺得丟臉,損人品,失去朋友,甚至失去自尊。這些都統統放一起,濃縮一下其實就是一樣:這事兒你不想做。人對于自己樂于做的事情,即便沒有提醒催促,也不會拖延的。

可是,現實的情況是,不是人人都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事情,但是幾乎人人都有自己不喜歡做卻必須得做或者自己以為自己必須得做的事情。這樣一來,似乎拖延的人四處可見,拖延癥也就橫空出世,越來越引人關注了。

人總是要做一下自己不太喜歡做的事情的。因此,在我看來,拖延這件事情,只要人類還有情感,就是人類的宿命。宿命性的東西,無論你接不接受,也會一直在那里。所以,作為人類的你,還是認了吧。

如何對付拖延?
=======

雖然我是認了命,接受了自己的拖延,但卻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對它做點兒什么了。

上面提到了,人們一般只會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拖延。因此,面對拖延,一般有兩類辦法:一類是幫你認識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后盡量多的承接自己喜歡的任務,減少不喜歡的任務,進而減少拖延。沒有不喜歡的任務的理想狀態雖然基本不可能達到,但是花八成時間在喜歡的事情上,而成在不喜歡的事情上,也是會很令人開心的。

另外一類方法,則是幫你應付那些你不喜歡的事情的。比如,讓你培養一份公事公辦的態度,而不讓個人感情影響事情的完成。再比如,養成某些習慣,舉行某些儀式,把做某些不喜歡的事情變成程序性的動作。等等。

本書的秘方:死線的神奇功能
=======

這本書的內容,就屬于上面提到的第二類方法。它的實現卻另辟蹊徑,不落俗套。

其原理很簡單,我試著來總結一下。你可能同時會有兩件以上不喜歡做又必須得做的事情。而且這些事情,一般都會有個時間限制,英文叫做Deadline,直譯過來叫做“死線”或者“死限”。其實多數情況下,這個deadline是靈活的,可以商量,變化的。(當然,即便它沒有商量的余地,你超過了這個時間限制沒有完成,一般也沒有誰會死。)這個“死線”卻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功能,隨著它的臨近,這件你原本就不喜歡的事情會變得越來越面目可憎。這聽著不像什么好事兒吧,但是請注意,這時候,其他的那些原本你也不喜歡的事情,卻變得面目相對討喜起來。這時,你就可以不那么費力的去做這些原本不愿做,現在卻變得討喜的事情啦。

當然,你會說,那么那件“死線”將至的事情怎么辦?總不能就這么讓它死掉吧?這個呢,書評人就不說了。聰明的讀者可以自己想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或者,你也可以找來這本書讀一讀,看看作者的高見。


1:06 pm 02/25/2014

2011-09-29

[读书笔记]小企业生存指南


作者是个小企业的老板。
书的内容,是创办经营小企业的经验之谈。

书按照几个大问题来组织,包括开始创业前,开始创业,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又包括推出产品的时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看待竞争者,如何推广产品,怎样雇新员工,如何应对负面评价,如何看待企业文化。

每个话题由几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只强调一个论点。文章都短小精悍,阐明观点,然后用自己的经验或者大家熟知的例子来佐证一下。

很好的结构,很容易阅读。整本书的篇幅也很小。所有的道理都很浅显,没有什么标新立异。如果你没时间读整本书,看看目录就可以了,所有的论点都在那里了。

据说中文版里面有很多插图。我看的是Kindle.im 推送给我的电子版,所以我是没有看到这些插图的。也不觉的这书需要插图。

文中的论点,我总结几个:

1. 创业前想想你需要什么,时间,金钱大多数时候都不是问题,如果你要好点子,不妨自己先干起来试试。很多现在的大公司都是从车库里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起来的。
2.一旦决定开始行动,就一定要坚持。好的创业点子来自于对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不要想太多,轻装上阵。
3.不要纠结于细节,把核心功能搞好,找人试用。做自己的东西,使得一切都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
4 能不开会就不开会,自己干不好的事情别逞英雄。不要做工作狂。良好的休息能带来创意和精力。
5 模仿别人是死路。把握自己的核心。做实用,简单的东西。
6不用专门营销,每一次与客户的接触都是营销。让客户满意是最好的营销。
7 不到万不得已不雇人。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雇人。找自律的人,写东西好的人


本书豆瓣链接

2011-05-01

推荐书《The Anatomy of Peace》

首先,这本书我推荐给所有人看。这本书,我看的是英文版。中文版我们看过,不过,在豆瓣上评分也很高,也没看到有人提翻译的有问题。想来应该不会太差。书的内容我不透露了,也暂时不做总结。虽然我有一些想法,但还是等我再看第二三遍的时候再做总结吧(这书是值得再三看的)。

不过,中文版的书名被译作了“化解内心的冲突”,比起原书名,这个名字将此书中提到的原则的适用范围一下子限制到了个人。实际上,本书的内容是讲人际关系的,准确的讲,是个人作为个体如何处理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的。里面确实也包含了世界和平的基础。不过,这个书不是跟我们探讨世界和平的。然而,看了此书我却开始想世界和平是否能实现。对此,我是打问号的--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权力在冲突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内心冲突,也包含了战争/斗殴/家庭暴力/学校霸王...等等)。

看这书的时候,这个问题在我头脑中显现,而读遍全书也没有找到答案。

如果有权有力的一方一心向站,把我们拖入战争与冲突,我们还怎么利用书中提到的那些理论来化解冲突呢? 似乎化解冲突的关键更在于有权一方啊。

比如,老百姓在家里,有人来拆你的房子,你怎能化解这个冲突?
你在学校里谨小慎微,却总有打孩子来欺负你,你怎么做到不抱怨?
这样的例子不想多举。意思很明白了,当有权/有力的人对我们夹枪带棒时,如何做到不将其视为禽兽?

说道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刘--晓--波的 我没有敌人的声明了。

可是,他虽然眼里没有敌人,心里没有敌人,可是有人把他当作敌人。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Peace还是War,战争还是和平,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承认我们遇到的很多情况,都与自己的内心有关。我们不想要战争,痛苦,挣扎。但是如果真的有人来挑起战争,我们也可以心平气和的去战斗。但是有没有战争,似乎和有力的掌权的一方是怎样的心态与行动有关。

2011-03-12

[读书笔记]记忆术 - 读《右脑超常记忆术》



【我初中时看过这本书。现在又看一遍,觉得好亲切啊。只是他介绍左右脑功能的部分,我看不下去了。因为我现在学的就是脑功能相关的专业...我认为,经过时间的洗礼,“右脑超常”这四个字可以从书名中去掉了。记忆术还是可以保留的。】

这是一本写记忆的书,也是一本写学习的书。
学习需要记忆,学习好的人几乎都是对所学知识记忆的牢固的人。
这本书里,记忆与学习其实是一个概念。

我此书时经常不由自主的觉得,作者如果是在这个年代,应该是不错的博客写手啊。因为他写的这书,由70几个被称为记忆术的小短文组成,每篇都跟现在的似的。文章不长,只讲一个道理。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用的就是目录,因为每篇文章的小标题,便是这个文章的主旨。而正文则是据一些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就是了。因为这些例子很少是科学研究(不是完全没有,不过书中完全没有参考文献,你也不知道他取的证据是否有效,所以跟没有一样。),多是个人经验之谈,不看也不会损失什么。

虽然他的证据并非完美,但是书里的记忆方法还是非常值得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的。

至于右脑和超常两个词,个人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噱头。这些及艺术,同左脑和右脑没有太大关系。所有方法无非是强调一点:对所需记忆的材料进行深加工,而不是停留在复述这样的“死记硬背”上。比如,看书时根据当前也的内容预测下一页的内容。学习“数学”公式时看看用已经学到的东西能否做些怎样的推论。学习外语时靠听歌,角色扮演来联系。 给难于记忆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数字)赋予一些形象,或者结合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学习。图解知识,向他人讲述,等等,这其实跟右脑没啥关系,只是要把需要记忆的东西进行反复多次的深层次的加工。

另外需要注意的还有,记忆时要专注(focus)用心(mindful)。还需要注意休息和饮食。

我个人以为,在所有的这些“记忆术”上,应当加上一个编故事的方法。我自己觉得,几乎所有人都喜欢故事。听过的故事也容易再给别人讲出来。如果在记忆枯燥的东西的时候,把需要记忆的些材料自己编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你多半不会忘记它。如果有机会再给别人讲一讲,那就更好了。

看这本书,关于左右脑的东西,你看看可以,不必全信,因为,那不全是真的。

本书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76830/

2011-03-11

[读书笔记] 轻公司

前几天去面试,在飞机上读了这本书。快速的读完,快速了敲下了下面的字。

我对商业一无所知,所谓的书评也是外行看热闹。诸位轻拍~

首发豆瓣:http://book.douban.com/review/4761780/
互联网是消费者与商家接触的新媒介。这个媒介的最大的作用,对于商家来说,就是能有即时的数字化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被分析之后可以迅速的反馈给生产制造商,用于指导生产,优化资源。

聪明的商家更可以通过先汇集用户,再来吸引上游供应商的支持。所谓的轻公司,正是指那些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掘和集中消费者/用户需求,然后整合供应和资源,通过在消费者和制造商之间架桥来创造商机的公司。

轻公司并不需要实体厂房或者店面,而是提供技术,帮助买卖双方接触,做生意。盈利模式多半是和制造供应商进行分账。

书的副标题虽然是互联网变革中国制造,但其实互联网在这其中的作用只是一部分,其中更重要的信息技术并未被重点提及。另外,书中的案例也不仅限于中国企业,向亚马逊,沃尔玛,Sears,这样的美国企业也有很大的篇幅提及。

这些变革,源于互联网,由信息技术驱动,但最终也须传统行业的支撑(尤其是物流)。

轻,不代表小。中小企业,恐怕在这本书里能找到支持自己的发展的理论还是不太可行的。

正是由于轻,才使得快速增长变得容易。快速增长,是引人注目的。而背后的强大资本支持,不可或缺。书中却有意无意的只强调“轻”,用“轻”的光芒将庞大资本的作用盖过去了。在作者的眼里,似乎除了轻的理念,轻公司们的成功与资本没有关系。其实任何公司的规模壮大,都得借助于资本。轻公司的生或死,我看也多在于对于资本运作的判断(过多广告投入,较少注意质量空寂)。一味强调轻,而没有落地(与传统行业对接和对自身资源的掌控)的能力的轻公司,对于大量资金消化不良,快速膨胀而后迅速破灭例子,比比皆是。书里也有,且反复提及,但没有相关的理论总结。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那么新鲜了。互联网市场,也不是像10年前那样炫目了。人们不再试探观望,而是将其视为兵家必争之地。不过,探索这一片市场的理论,在中国还不是很多。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这方面的指导理论也还很少。很可惜的是,这本书的着眼点,也不是为了中小企业探索发展道路。

2011-01-16

Generate anatomical ROI mask based on available atlas in AFNI

Here, I want to share a c-shell script I wrote last Friday (20110/11/14) . The script creates a mask which mask out all the brain regions except amygdala (amyg.), auditory cortex and Brodmann area 10. The three brain areas are the regions of interest (ROIs) of my study. The ROIs are based on the probabilistic cytoarchitectonic map called CA_N27_MPM (See Eickhoff et. al., 2006 [PDF]). This map comes with a widely used software package for Analysis of Functional NeuroImage, AFNI. And the commands used in the script are also from AFNI. The script was written to call tcsh. So, AFNI and tcshell are required. It can also work under other Linux and Unix shells if you do not have tcsh installed. Just change the first line of the script to call the shell you like. You can download the script here or copy the code below to any text editor and save as a ".sh" file. Use chmod to make it executable before you run it.


#!/bin/tcsh

#-xef

# I learned how to do this from http://afni.nimh.nih.gov/afni/community/board/re
ad.php?f=1&i=34988&t=34988#reply_34988
# Also see: http://afni.nimh.nih.gov/pub/dist/doc/program_help/whereami.html
# Qingyang Li
# 2011 01 14
#
#
# This script create 3 ROIs, Amygdala, Auditory cortex and Brodmann Area 10 (fro
ntal cortex). The there ROIs were labled as 1, 2, 3 in the resulted mask
# For BPD study, amyg. is the area of interest, Auditory is the control, BA10 mi
ght be related.
# The selection of atlas was following the sugestion by Poldrack, 2007(DOI:10.10
93/scan/nsm006)
#
echo ""
echo "22003_bpd2_stats_warped+tlrc must be availabe in the current directory with
the script, or it won't finish"
echo
echo

echo "#### Step 1: create anatomical based ROI###"
whereami -mask_atlas_region CA_N27_MPM:120 -prefix 1 #amyg. CM
whereami -mask_atlas_region CA_N27_MPM:150 -prefix 2 #amyg. SF
whereami -mask_atlas_region CA_N27_MPM:215 -prefix 3 #amyg. LB
whereami -mask_atlas_region CA_N27_MPM:130 -prefix 4 #TE 1.0 Auditory
whereami -mask_atlas_region CA_N27_MPM:195 -prefix 5 #TE 1.1 Auditory
whereami -mask_atlas_region CA_N27_MPM:230 -prefix 6 #TE 1.2 Auditory
whereami -mask_atlas_region TT_Daemon:90 -prefix 7 #BA 10

echo "### Step 2: combine ROIs into on file"
3dcalc -a 1+tlrc -b 2+tlrc -c 3+tlrc -d 4+tlrc -e 5+tlrc -f 6+tlrc -g 7+tlrc -expr 'step(a+b+c)+2*step(d+e+f)+3*step(g)' -prefix roi_mask_HR

echo "### Step 3: resample the high resolution ROI mask"
3dfractionize -template 22003_bpd2_stats_warped+tlrc -input roi_mask_HR+tlrc -clip 0.5 -preserve -prefix roi_mask_LR # here we need a functional dataset as template (22003_bpd2_stats_warped+tlrc)

Some endnotes:

1 The BA10 is from TT_Daemon, that’s because I can not find BA 10 or prefrontal cortex in the CA_N27_MPM atlas.

2 Region of interest (ROI) analysis of functional MRI data is very common these days. The key step to carry out an ROI analysis is to generate an ROI mask. The mask is then applied to the fMRI data, raw or processed, to out put only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voxels within the ROIs. Data in the voxels outside the ROIs will be masked out of the analysis. This is a great way to reduce the dimensionality of the fMRI data.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two ways to generate ROIs. 1) The ROI is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activation map. It’s a bottom-up, data-driven approach. 2) The ROI is based on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s. This approach need some a prior knowledge of the study. For example, if you are do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experiment and you are interest in brain activity in the auditory cortex, you can then create a mask to mask out unrelated brain regions and leave only auditory cortex’s data (yes, if you’re doing a real scientific experiment, you will also need another region as the control ).

To create an anatomical ROI, you can a) draw ROIs on your subject's high resolution brain image; b) output ROIs based on existing atlas. Method a) needs training: it’s not easy to eyeball brain structure if you are not trained. I myself is lack of this kind of training. The script I created is method b).

3 if you want to know how many voxels there are in each ROI, you can use 3dmaskavd command.

3dmaskave -mask roi_mask_LR+tlrc -mrange 3 3 roi_mask_LR+tlrc

The command above will tells you how many voxels are in the ROI with a value 3 in it. (change -marange 3 3 to -marange 2 2 if you want the info of the ROI with a value 2 in it)

updated on 20110117: changed the last command, add options for 3dfractionize
updated on 20110118: added end note 3

2009-05-12

[习惯养成]The now habit


作者: Neil Fiore
副标题: A Strategic Program for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 and Enjoying Guilt-Free Play
ISBN: 9781585425525
页数: 205
定价: USD 14.95
出版社: Tarcher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2007-04-05

好几天没写东西了。实在是期末太忙。忙完期末后心神总是不宁,情绪状态也差。
最近几天收拾心情,开始努力,好好利用这个夏天。

《The now habit》这本书,我是在豆瓣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遇到的。从这本书我才知道,拖延症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我在这本书中学到很多,我对自律的关注也是从听这套有声书开始的。

拖延症,有人把它定义为心理疾病的一种,而我总觉得没有那么严重。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就像Neil Fiore在本书中讲的那样,多数拖延的人只是对特定的事情拖延,而对另外一些事情总能高效的完成。如果一个人对所有事情都拖延,那他多半是抑郁症,而不是拖延症了。

克服拖延,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我们为什么对那些事情一拖再拖。对拖延的根源有了清楚的认识,加上一些技巧的帮助,我们就应该会把拖延的毛病改掉。
但是,我也要提醒大家,认识拖延根源的过程,并不容易。改掉拖延的毛病,更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

说到底,《The now habit》这样的书,是属于心理自助类的书。我很少在博客上推荐这样的书,是因为自我心灵的救赎,并不是读一本书就能办到的。靠读心理自助书籍获得成功的人,多半是具有强大心灵力量或者自律的人。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不够强大,自律能力差,那么书籍给你的帮助注定有限。这种情况下,你可能要求助于心理治疗师甚至心理医生。

《The now habit》的有声书链接,我曾在豆瓣上发布过,可惜被豆瓣给删除了。最近有几位朋友向我要,就破个例,在博客上放个链接,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另外,这本书已经有中文译本,书名为《战胜拖拉》。译者在豆瓣的页面

MP3 有声书下载链接(英文版):

下载链接一:From 大米盘:neil_fiore-the_now_habit.zip
下载链接二:From megaupload
下载链接三:(需要下载全部4部分之后才能解压缩)
part1
part2
part3
part4

2009-04-18

[心理藏书]Writing Y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 098


标题:Writing Y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
作者: Rita S. Brause
副标题: Invisible Rules for Success
ISBN: 9780750707442
定价: USD 39.95
出版社: Routledge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1999-12-01
文件格式:影印PDF,清晰
文件大小:1.38MB
【conge按】这本书放在我的PSP里可有日子了,我很后悔没有在拿到它的第一天就开始读。这本书,对于所有正在念博士或者准备读研究生的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指南性质的书。如果你是研究生或者想读研究生,那么这本书,你越早读越好

我觉得,凡是有生活的目标并且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的人,都是幸福的。按照这个标准,正在考研和读研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至少都有考取研究生或者获得学位的目标。并且大都为着这样的目标努力着。随着我自己的考研和读研,我在生活中所关注的重点也在不同的变化着,以前是如何顺利考上研究生,而现在则是如何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取得学位

考研的过程是辛苦的,虽然我们都是单兵作战,但是我们并不孤单。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家人的支持,师长的指导,同学朋友的鼓励。而这些常常是影响我们是否能成功的“潜在因素”。另外,考研和读研的我们,都是这方面的新手,对于这一征途上我们会遇到什么,常常是一无所知。但有幸的是,我们走的这条路,已经有无数的人走过,而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的成功,无疑是会有相当大的助益的。

我考研之前常常求助学长,考上之后也不断的有后来者向我提问,求教各种问题。然而,一个人的精力难免有限,很难对所有的问题都有考虑。那时我是多么希望有一本书能帮助我解决所有的问题啊!

考研如此,读研也是一样。读研过程中我们都要遇到什么沟沟坎坎?而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如何选课,如何选择导师,如何确定研究方向以及论文题目。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大量阅读,有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动笔写论文。论文写不下去怎么办,导师不满意怎么办。论文写成啥样才能给导师过目?导师不同意自己的观点怎么办?如何同各种风格的老师一起工作,如何同同学相处?怎样利用学校的资源?学校,院系,导师,同学还有你自己在完成学位过程中各起怎样的作用?家庭,朋友如何影响这一过程?你需要做怎样的准备才能走完这条研究生之路?... ...

这个问题清单,我还可以一直列下去。相信每个正处在这个阶段的同学,也会着相同或者不同,各种各样的疑问。而这本《Writing Y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正是来尝试回答这些疑问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书名,直译成中文是《博士论文写作》,其副标题为:成功潜规则。不过,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其所谓的潜规则,实则同《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一样,写的是那些被知道的人视为“常识”,而不知道的人却不太容易猜透的各种经验,或者“潜规则”。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讲研究生在读研中会经历的各种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最终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学位。与《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异曲同工,它都把论文的完成视为研究生学习的完结。与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不同的是,《Writing Y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不仅指导如何进行论文写作,更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研究生各个阶段的问题。

作者按照博士研究生学习中可预期的事件为轴线,将毕业论文通过为最终目标,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过程中可能将要遇到的各个阶段和重要问题一一展开。它就像一张藏宝图引导我们找到宝藏那样,帮助我们最终获得研究生之旅的最高奖赏--博士学位和博士论文。

conge建议各位在闲暇的时候把这本书翻一翻。一百多页的篇幅不算大,它却浓缩了作者20多年与研究生们接触的经历和众多过来人的种种经验。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一手材料,避免了坐而论道似地讲大道理。作者对我们的需求有明确的了解,对问题的解决也是有的放矢。早些读它,可以使我们的前途拨云见日,使我们的研究生之路事半功倍。

当然,就像有地图不代表我们就一定能拿到宝藏一样,读了这本书之后也不代表你博士学位唾手可得。地图可以使人少走弯路,但只有付出努力披荆斩棘,才能会有最终的收获。祝愿像我一样仍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进的人,借助此书的帮助,能走的顺利些,快一些。

这本书同样适合不知道自己是否要读研的人来看,这样你可以在做决定之前先了解一下考上研究生之后你将要面对些什么。

免费下载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3-28

[心理藏书]少有人走的路 097


作者: (美)M.斯科特.派克
译者: 于海生
ISBN: 9787807023777
页数: 230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定价: 26.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3
文件格式:影印PDF,清晰
文件大小:10.91MB
【conge按】:
这本书好像真的很流行,至少这本书的下载链接似乎随处可见。至少在豆瓣上的这本书页面下,就有几个人在分享这本书的下载或者阅读链接。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再次跟大家分享呢?因为:
第一,这本书真的很好
这本书谈论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如何在苦难重重的人生中获得自由,如何使自己的心智成熟。派克并不是简单的从哲学层面上谈论这些问题(当然,在哲学层面上的谈论更难也更重要),而是在给出了许多活生生的例子,让你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第二,这本书同我现在关心的习惯养成话题有关
我发现习惯的养成若想成功,则必须有相当的自律。而在这本书中,作者派克首先就将“自律”问题摆出来。为什么人们的生活一团糟,总是苦难重重,而这样的情况怎样才是个头儿呢?我们如何才能摆脱痛苦呢?派克的答案很简单,要自律。唯有自律,人们才能具有面对人生困苦的勇气,只有面对人生苦难,才能心智成熟,获得自由。
这本书不仅讨论了自律的重要性而且对养成自律的方法也做了介绍。派克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人们会缺乏自律,他还告诉我们推迟满足感,尊重事实,承担责任和保持平衡,是建立自律的四大法宝。

第三,我喜欢PDF版本
这本书的电子版本众多,不过我最倾心还是PDF版本。PDF版本保持了书的原貌,看它就跟看真书一样,页码,装帧,页面布局都忠实原书。我个人在读PDF版本的书籍时似乎也更能集中注意力,就像看真正的书本那样非常认真的阅读。像多数人那样,我在看网页时经常是F型阅读或者跳跃式阅读,不加咀嚼地一目十行,读过跟没有读一样。我希望得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好好的阅读,成为“少有人走的路”上的行人。

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一样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本叫做《少有人走的路》会十分畅销且读者众多,变成了“少有人不读的书”呢?

我个人认为《少有人走的路》之所以畅销,大概是得益于人们都想更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学会自律和爱。或者说,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行。因此一本帮你揭开不能自律之谜和迈向心智成熟的书,当然会大受欢迎。

然而,要掌握书中提到的种种方法,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你了解该如何做,还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去真正的做。正是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巨大的精神和行动上的付出,虽然有很多人买了,读了这本书,但是真正能在"走向自律,懂得真爱"这条路撒谎功能前行的人仍是少数。仅仅是阅读,不能帮助你形成良好习惯,只有行动起来,才能体会到书中所讲的方法和道理的有效性和真理性。

好好读这本书吧。但是请记住,能不能在少有人走的路上获取人生真谛,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不能靠阅读和思考,必须有行动。希望我们能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相遇。

下载链接: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地址三:from iFile.it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1-23

[心理藏书]《Methods in Mind》 092


作者: Senior, Carl (EDT)/ Russell, Tamara (EDT)/ Gazzaniga, Michael S. (EDT)
ISBN: 9780262195416
页数: 382
定价: $55.00
出版社: Mit Press
装帧: HRD
出版年: 2006.06
文件格式:文本PDF(带完整书签),清晰
文件大小:3.36MB/压缩后2.91MB
【conge按】认知神经科学是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事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学者或多或少的都在做这样的一件事:在大脑中为各种认知功能找到相应的支持区域,这被称为human brain mapping,译成中文的就是为大脑描画功能地图。为了画出这样的地图,科学家们采用了包括脑功能成像在内的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这本《Methods in Mind》就是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正在使用个这种研究方法集中在一本书里向大家介绍。书中涉及的方法有眼动(eye movement),穿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神经精神方法(Neuropsychatric Approach),脑损伤研究(Lesion Studies),皮肤电(Skin conductance),单细胞记录,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脑磁图(Megnetoencephalography),成像基因学(Imaging Genetics)等等。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大家要用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呢?我能想到的答案有两个:
一、因为没有一种技术或者方法能回答所有科学问题
比如说,单细胞记录记录的是单个神经元水平的变化,而脑电图、脑磁图的信号则是来自于一大群神经元的同步活动;单细胞记录和脑损伤研究由于伦理问题,不能在人大脑上实施主动创伤伤害,因此只能做动物研究。对于脑损伤的病人研究,也只能研究对象死亡之后的解剖中才能找到确切损伤部位,从而使得科学发现的进程被拉长。 而fMRI,EEG,MEG和TMS这样的现代无创性研究方法的推出,虽然在避免伤害和加快获得结果的进程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仍然不完美。比如,为了能给认知过程进行精确的定位,在研究方法上就需要具有高时间精度和空间精度的测量技术。时间精度高就能将各种在时间上相区别或者相联系的认知过程区分开,而空间精度高才可以准确的找到这些认知过程在大脑中的定位。目前的科学技术中,还没有哪一种能同时完成这样的任务。fMRI定位精度很高,可是成像过程需要几秒钟的时间,EEG/MEG的数据记录在时间上能达到毫秒级别,但是其定位精度却相对要差很多。

二、科学需要不同方法的交互验证
一个人做个实验,让十几个人做某项任务的同时用fMRI扫描他们的大脑,发现大脑中的某一区域激活了,然后就下结论说这个区域支持他们所做的任务。这样的结论你会相信么?我是存疑的。如果又有人用EEG做同样的实验,使用一些算法算出与任务相关的电位的源也在该区域,那么这一科学发现的可信度就又增加几分。进一步的,如果单细胞记录能发现动物在做类似任务时该闹区的神经元兴奋,被TMS将该脑区暂时抑制的被试无法完成相应任务,如果再有运气发现这个脑区中风的病人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那么我们相信这个任务是由这一脑区支持的结论的可信度就相当的高了。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也正是在这样的合作着,争论着。


在一本书中介绍这许多的研究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中每一章节的话题,其实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写本书。相应地,要想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完成对一个技术的全面介绍,则不是谁都能行的。《Methods in Mind》的编著者和各章的作者,都是在这个领域中的牛人,在相应的研究方法中都浸淫许久颇有造诣。想来也只有这样的高手,才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深入浅出的向我们勾画出这些方法的历史发展,优点特点,原理准则,革新创新,局限以及整合。

下载链接: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1-08

[心理藏书]上瘾五百年 090


作者: (美)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约
副标题: 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ISBN: 9787208054530
页数: 21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 22.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01
文件格式:影印PDF(带完整书签),清晰
文件大小:压缩前31MB/压缩后14.39MB
【conge按】:
在这本《上瘾五百年》即将在收心阁的心理藏书中发布的预告贴出后一天,我就将这本书读完了,顺便按照目录制作了完整的书签。等不及的把它拿出来共享,并向所有人推荐。

这本书并不是心理学著作,但是我还是愿意将它放到心理藏书中。这并不牵强,因为瘾品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大重头戏。且不说成瘾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的课题,各种瘾品对于大脑的作用也一直心理学家们的兴趣所在。

在继续行文之前,说一说书的翻译。总体上来讲,此书的翻译还是相当成功,如果不是偶尔出现的小瑕疵(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词译得不太规范,但不影响理解),我基本上意识不到是在读译作。这里我要花几分钟探讨Drug这个词的翻译。在前面我两次提到的“瘾品”这个词就是译者所选取对drug的翻译。我不知道把drug翻译成“瘾品”是不是这本书的首创,但是如果你用google搜索这个词的话(点击此处看搜索结果),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网页都与这本《上瘾五百年》有关。学过英语的同学应该知道,Drug这个词的意思其实是“药物”。而如果你在欧美国家生活过的话,就会知道此次的最常用意思“毒品”。把drug翻译成瘾品,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不能意识到这些物质多数曾经是药品的现实,也弱化了它们都是曾经或正在给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带大巨大伤害的有毒之物这一事实

提起毒品,人们最容易想起的是海洛因,可卡因,大麻,...。而本文中所提到的“Drug”除了上面的那些,更是包括了烟酒糖茶,还有咖啡因饮料(咖啡,可口可乐)这些国人平常并不认为是“Drug”的东西。我猜想,作者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对drug的翻译既没有采用比较正统“药物”也没有采用比较流行的“毒品”,二是采用了较为温和的“瘾品”。这样的译法并无不妥,但确有为了迎合普通大众认知而弱化Drug的药用架着和毒品性质,而只强调其因人上瘾这一共性。 但这与作者的本意似有相悖:烟酒糖茶这些东西,无论从其滥用的危害到使人上瘾的特性,都与毒品无大差别。不过这里我还是采用瘾品一词,一是对译者的尊重,而来则是,我也是在想不出怎样的词能涵盖Drug一词的全部含义。

本书中,作者对流行与世界的毒品做了介绍:三大宗的咖啡,烟,酒和三小宗的鸦片、大麻、古柯叶做了介绍,提出并回答了为什么这些瘾品成为了世界流行的货品而不是其他。之后他分析了瘾品与贸易,瘾品与权力的关系。作者叙述的诸多现象与史实让我惊叹不已。学界政界以及一般大众对于瘾品流行的所起的作用更是使人深思。

瘾品,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利用了人自身的弱点而大发神威的。而一旦有机会接触瘾品,极少有人能逃过他们的魔掌。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尝试第一次。因为一旦被他们掳获,人就会被它改变改变——没错,毒瘾可以戒除,可是戒除之后的人们,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吸食毒品之前了。他们会记得High时的幸福感觉,那感觉是那样的廉价(但是代价也巨大)。一旦再次面临诱惑,这样的人更容易重蹈覆辙。

我在这部书中学到不少,也对不少社会问题的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比如公众和政府对瘾品的依赖。公众是使用上瘾,政府是对其税收上瘾。戒除瘾品的难度和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个人戒毒难度相当大,不戒又伤害身体浪费财富。政府多瘾品管制程度加大,会引发黑市交易,不但会减少税收,还存在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政府管制放松,则会引来滥用,而滥用带来的生产力降低,医疗负担增加和相关的社会问题(犯罪)也是难治的毒瘤。

此外,因为瘾品的治疗作用和毒害作用兼有,医生在使用这些物质时经常面临两难的局面。使用某些瘾品可以治病救人,却也容易病人对这些药物上瘾,如何取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聪明的”大众不断的试用各种医用药物的非医疗作用(通过服用感冒药止痛要来过瘾的事屡有发生)。

国家政治精英使用瘾品为自己赚取财富,控制底层劳工,用心险恶。但他们反过来又深受其害,欲罢不能。待到想要禁绝的时候,自己中毒已深,难以成功。

个人的教训。尽量不让自己将来的孩子过早接触各种瘾品。一定找适当的时候像他传达瘾品的害处和统治阶级放任瘾品使用的险恶用心。

读罢此书,我感想颇多,不能在这里一一尽数。而且,说得再多也是嚼过的甘蔗渣子,没多少味道。原书奉上,还是请各位自行品尝吧。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
(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8-12-27

[读书笔记] The outsider by Nathaniel Lachenmeyer


作者: Nathaniel Lachenmeyer
副标题: A Journey into My Father's Struggle with Madness
ISBN: 9780767901901
定价: USD 24.00
出版社: Broadway
装帧: Hardcover
出版年: 2000-03-07
豆瓣链接:http://www.douban.com/subject/3322609/

  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那样不同,可它们事实上是同一个世界。

  本书总体上来说算是一本传记。书的主人公是作者内森尼尔(Nathaniel Lachenmeyer)的父亲,名叫查理斯(Charles).促使内森尼尔写这本书的时间是查理斯的死讯。这个消息是从警察几经辗转传给到内森尼尔的叔叔,叔叔告诉他母亲,然后才到达他耳边的。而在这之前,内森尼尔已经多年没有父亲的消息了。(可悲的是这个大门竟然是内森尼尔亲手关闭地。)
  
  查理斯曾是一位思维敏捷才气横溢的社会学教授,在其学术领域小有建树,出版了两本社会学书籍和好几篇论文。我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他的书,发现他的著作还在Amazon上有售,我们学校图书馆中也收有他的三本著作。他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和崇敬自己的儿子(单从Nathaniel的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你就能感觉到这一点)。这一切,原本是值得所有人羡慕的。然而精神分裂症却将这美满的生活一一击碎,捻做尘土。

内森尼尔对父亲的感情是深厚而复杂的。儿时的他崇拜自己的父亲,为自己能有幸运的拥有一位能和自己分享各种快乐的父亲而高兴。父亲的精神分裂症发作之后,小Nathaniel被吓到了,无疑双亲的离异对他也会有影响。但是父亲从来没有放弃和他的联系,还在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想要表达对儿子的关心——尽管这些努力常常被母亲所阻止。可是在一次与父亲通信后,他却将与父亲联系的通道给关闭了。
  
  父亲对内森尼尔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得知父亲的死讯后,内森尼尔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他从整理父亲的遗物开始,慢慢的走进父亲的世界。他通过走访自己的亲戚,走访父亲在不同时期遇到的朋友,老师,同学,法官,医生,警察,慢慢还原了父亲的一生:

儿时对母亲洗脑式的宗教教育的反抗致使查理斯成为一位独立思考的人,也使他成为家庭的异类。家境贫困的他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学金进入富人学校学习,生活寒酸加上学习优异使他成为学校的异类。偶然的假期的打工使他同贫穷的工人混迹在一起,这不但使他终于尝到了摆脱阴郁家庭氛围的畅快,也是他一生酗酒的开始。大学时他与同学并不合群,仍然爱到打工者聚集的酒吧畅饮,仿佛那才是他的精神生涯。同时他的成绩依然优秀,兴趣转向哲学和社会学还有心理学。在研究生院他结实了日后的妻子。他的学习和科研生涯然以及家庭生活在其发病前一直算是蒸蒸日上,充满阳光。

由于查理斯争强好胜又不善社交,他得罪了不少同事。也许这些不是直接原因,但这却也部分的导致了他没能顺利的拿到tenure(终身教职)。精神分裂症也在这是后向他发动了袭击:他出 现了被害妄想,认为他是Mind Control项目的实验品(他终其一生都在跟这个项目做斗争)。紧接着妄想出现的是各种奇怪的行为,比如自言自云,比如疑神疑鬼。在精神分离症出现之后,查理斯先后失去了家庭和工作。妻子因为他的种种奇怪表现与他离婚,也限制他对儿子的骚扰。 在离婚前,儿子也曾因害怕而不敢跟他讲话,而离婚后他一度成为儿子所不愿谈及的人——尽管他们父子之情仍在,但却也回不到从前了。一开始查理斯还有一些收入来源。但是因为他的幻觉越来越强大,他为了逃离自己幻想中的“Mind control”组织的控制,曾经偷渡加拿大,然后四处流浪。在完全丧失收入后还一度流落街头。他一步步的从受尊重地教 授,有责任感的丈夫和被崇拜的父亲变成了精神病,流浪汉,乞讨者,小偷...,几次上法庭和被医院收治,最终因为心脏病突发孤独的死于一个公寓 内。
  

在讲述父亲的一生中种种遭遇的同时,Nathaniel不断的腾出手来向读者介绍一下精神分裂症的常识,比如什么样的人会得精神分裂症,得精神分裂症的人通常的情况会是怎眼的,他们怎样生活,怎样获取收入,他们与社区的关系,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的危险,他们也需要朋友,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治疗。同时,他还对美国的政府,医疗系统和社区对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帮助的有限性作出了批评:因为对精神分裂症的收治标准是他们是否会对他人造成损失(比如,威胁他人,乞讨和偷窃),这就使得很多无家可归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的人数占到了全美无家可归者的一半)不能得到帮助和治疗,甚至死于街头。

2008-06-24

[心理藏书]当尼采哭泣 082 附书评



译者: 侯维之

作者: [美]欧文·亚隆 Irvin D. Yalom
ISBN: 9787801096159
页数: 358
定价: 23.00元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04-01
【conge按】下面是我看后的书评,原发于豆瓣。

  距离我第一次邂逅这本书,已经整整有有4年了。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通过我的女友。那时此书应该刚刚出版不久吧。记得,她是从图书馆借得的这本书,读过之后大加赞赏。后来她又买了一本,借给了朋友。这本书在今年早些时候,才由她的朋友还回来。
  
  然而我读这本书的因缘,却不是她的推荐或者是这本书的归来。
  
  为什么4年前我没读这本书呢?那时因为我对哲学家是怀有敬畏之心的。这其中“畏”的成分多一些。因此以尼采这样一位哲学家为主人公的书,让我不敢猝然翻开。是啊,那时的我是那么的愚蠢。
  
  另外,这本书封面上,写着的是“心理小说”。坦白讲,我不喜欢这四个字的搭配。我觉得小说配不上心理。对此我没有个合理的解释。但是这四个字 确确实实地让我有轻视这本小说的念头。多美奇怪啊,我喜欢心理学并且选择以它为业,我喜欢小说,经常捧着一本如痴如醉的阅读。可是对心理小说却那样的嗤之 以鼻,甚至,从来不曾认真的读过一本。这样的偏见是时候终结了。
  
  读这<当尼采哭泣>,便是消除偏见的开始。
  
  我很高兴我读了这本书。它使我着迷:看看他的主人公吧,尼采,宣称上帝已死的哲学家;布雷尔,他那个时代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甚至书中的配角 的名声也是那样的让人如雷贯耳:弗洛伊德,路.莎乐美。还有安娜.欧事件2。这些生活在百年之前的人们对他们所在的学科——哲学,医学,心理学——影响是 那样的深远。一部描写他们之前故事的小说,想想就让人激动。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尽管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女人,二人的挣扎也部分的源于女人。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互相救赎,通过二人不断的 会面而展开。这过程并不一番风顺,而是曲折蜿蜒又奇峰频现。通过这本书的作者,我至少有兴趣去了解一下尼采的哲学了。当然哲学探讨不是本书的 重点,我也许要开始阅读尼采了。
  
  我从书中了解了很多事情,关于谈话治疗,关于生命的感悟,关于尼采的永劫回归,关于人的宿命... ...我不能一一列举,也不想这么做。因为这样会破坏后来人的阅读乐趣。
  
  我在这里想做的就是,向你推荐这本书。找到它,打开它,阅读它吧。虽然这是一部小说,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但是它精彩。充满有益的谈话而不枯燥。你需要运用你的心智,参与到他们的谈话中去,说不定你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最后要说的是,本书的编辑的确偷懒了。本书错别字稍嫌多了一些。

此书已经于2007年被拍成了电影,本书的作者担当编剧,我下载了但是还没有看,据说是比较忠于原著的。

免费下载
下载链接一:from Acrobat.com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