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心理文萃.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心理文萃. Show all posts

2010-03-05

turorial: installing AFNI on a Windows machine using Cynwin

Our lab bought a new server which allows only one network protocol at a time. We can not mount it to both Windows machine and Linux machine at the same time. Right now we can access the server using Windows machine.

The software we are using for fMRI data analysis is AFNI, which works the best on a Linux environment. To get it work with Windows, I found this tutorial document online. If you follow the document exactly, you can have AFNI running on Windows.

There is one problem though. If you run AFNI following the tutorial document, you will not be able to move the AFNI Window around. That's very annoying (test it by yourself and you will know what I mean here).

The solution is very simple: on page 8 of the document, you will see "typing 'startx'- use the standard X Window system ". Do not do that. Type startxwin instead. You will see the difference.

One more thing, on the AFNI download page, it says the afni for cynwin is "not recommended". My colleague Ben Austin contacted the AFNI people asking why is that. Here is the response from afni
Author: Daniel Glen (---.nimh.nih.gov)
Date: 03-02-10 13:18

As far as I can tell, the cygwin version of AFNI does not include any of the plug-ins, 3dSkullStrip and the SUMA software (because of problems with OpenGL support). Also I vaguely remember it uses the LessTif library, and menu items in the AFNI GUI sometimes have strange behavior.



If you can not see the tutorial, please click here


How to Run AFNI on Microsoft Windows Using Cygwin

BTW, we are not currently using this method to run AFNI. There is a better solution: VirtualBox + Linux.

2008-12-27

[心理文萃]精神分裂病人并不那样可怕


  在大众的心目中,心理疾病(Mental disorder)是可怕的。多数人会把心理疾病与暴力,犯罪,失控,尖叫,混乱,可怕等等这一切负面的词汇连结起来。这恐怕要“归功于”各种媒体和影视作品对于心理疾病的片面、失实、夸张的报道。在收视率这一大棒的指挥下,一定程度上,媒体只对那些有新闻性、猎奇性的,能引起人们关注的事件有兴趣。媒体的这种哗众取宠的本性,这就决定了他们会很用力的报道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比如赵承熙)。不管这样的案例是怎样的没有代表性,大众还是很容易把从中获得的精神病患者是危险的这一印象推而广之到占绝大多数的普通病人身上去。媒体的的这种放大作用使得这种偏见的影响相当强大——强大到会使人对真相视而不见。

那什么是真相呢?真相就是精神疾病患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危险,相反,他们多数都很可怜,因为他们不得不挣扎在真实世界和自己的精神时间的矛盾冲突中

  把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全怪罪到媒体头上似乎也不合适。精神病这个词被用作骂人的时间,不见的就比电视出现得晚。只是我们的媒体没有尽到向大众宣传这个病的真相而已。其实宣传了有能有什么用呢?我在98年上大学的时候就参加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到现在10年过去了,提到艾滋就怕的人,也还是那么多。从这一点上来说,普通人似乎也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好不到哪里去。
  
  尽管精神病或者精神疾病是包含了多种疾病的一类疾病,在用“精神病”这个词骂人的时候,人们基本是用它来专门指代这类疾病中的一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同人格分裂不同(人们常常把前者误解为后者),不是一个人有了几套“分裂的人格”,而是其行为不能正确地反映外部事件。通俗的说就是他看到的世界与真实世界“分裂”了。
  
  精神分裂症病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疯子”。这个“疯”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有的觉得自己全知全能,要为自己的一个喷嚏引起的四川地震表示负责。有的觉得自己能力特殊,神经常会通过电视,广播向他传递信息。有的认为自己的言行被外星人控制。有的觉得所有的人都在监视自己,迫害自己,控制自己... 各种各样的妄想,疑神疑鬼,喜怒无常,行为诡异,幻听幻视。这些是精神分裂症的“positive symptoms”。精神分裂症还有一种负面的症状(Negative symptoms),表现为原有的正常行为的退行,包括厌食,情绪低落,抑郁,不在关心自己的仪表,对于原本感兴趣的事务丧失兴趣... 精神分裂症病人一般还会有认知障碍,记忆力欠佳,注意力涣散,严重时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自理。这些症状都源自病人对外界世界的不能正确认知。
  
  上面提到了艾滋病,我们都知道艾滋病是绝症,得了基本上就得等死。与艾滋病相比,精神分裂症似乎并离死亡没那么近,至少提到精神分裂症时你不会有对死亡的恐惧。而事实上,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要面对艾滋病患者所面对的类似情况:家庭的破裂,工作的丧失,他人的的歧视与疏离,社会的排斥,生活条件的恶劣。一场感冒就可以夺去艾滋晚期的人的生命。精神分裂患者没有死亡时间表,活的也长久些。但在这样的条件下的久活,在我看来怎么也算不上是什么好事儿。
尽管精神分裂症是可怕的,得了这病常常意味着病人将丧失劳动能力,丧失收入来源,有时还必须终身服药以克服各种症状。这一切都使得他们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然而,多数精神分裂患者病不危险,他们很少会有攻击行为出现,也不会给你传染。这使得我们是在没有理由因为恐惧而疏离他们。而且很多研究也表明,社会交往行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很大的好处,可以使他们免于成为流浪汉,无家可归者...

[心理藏书]了解精神分裂症

2007-06-30

大学生们避免寻求心理援助

漫画.自杀兔儿
在高等学府里,每年都有自杀事件的消息传出。我在北大读书的2005年,就有中文系的一名本科生和数学系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在相隔半个月的时间中,相继从理科二号楼九层坠楼身亡。一时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的讨论纷纷浮出水面。有许多人都在责怪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心不够(我也发过这样的体字)。事后,学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向学生提供心理援助。
在这里,我并不想再对这些事情在做评价,而是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新研究。这篇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具有明显焦虑或者抑郁症状的学生,都不会主动寻求救治。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金钱问题,要知道在美国很多学校都提供免费或者收费低廉的心理咨询服务。Anyway,我将这边文章的要点和我自己的看法总结了一下,放在下面。

1. 在大学里,80%有心理问题的人都不主动寻求帮助,即便学校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援助计划。
2.不寻求帮助的人里面中,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更不愿意寻求帮助(不是因为钱的原因,因为治疗是免费的)。
3.不寻求帮助的人中由一般心理问题发展成严重心理疾病的比例比寻求帮助的人高出数倍。
4.理疾患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寻求帮助的数倍。更不要说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的损失了。
5.最后一点。身体上疾病,受苦最多的是病人本身。而多数心理疾病则相反,受苦最多的是家人。

在这里,我奉劝各位,如果觉得自己有焦虑或者抑郁的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家里穷或者怕别人看不起你而讳疾忌医,逃避治疗。 别人不会看不起你,相反他们会佩服你,因为你是一个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向自己挑战的人。

这篇文章发表在七月分的Medical Care杂志上[研究摘要]。不知道中国的心理学家们是否也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无论怎样,本文说明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救意识和能力的工作是非常迫切的。

参考文献
Eisenberg D, Golberstein E, Gollust SE.Help-Seeking and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Care in a University Student Population. Medical Care. 2007 Jul;45(7):594-601.
相关链接:
链接1:关于上面研究的报道 Most students with anxiety, depression symptoms don't seek help
链接2:一位blogger的现身说法 College students avoid getting help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2007-06-06

[心里文萃]两个人决定你股市成败 zz


“华尔街永远不会改变,人的财力会改变,股票会改变,而华尔街不会改变,因为人性不会改变。”这是杰西 利维摩尔的一个著名观点.

诚然,股票市场的许多特点,是人性弱点折射出来的结果;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股市众生相:

  • 总是频繁交易
  • 喜欢买入下跌的股票,希望买进时是最低位,并且喜欢向下摊平而不是向上摊平
  • 看到股票上涨时,想象会不断创出新高而入场
  • 在亏损较小和处于合理范围内的时候,想象股价会涨回来的,固执的持有,却在损失巨大时离场
  • 依据小道消息,传言,情报等意见作投资选择
  • 总想在短时间内轻易就获取高回报

凡此种种,皆渗透了无数参与者的梦想、欲望、贪婪、阴谋、恐惧…,人性的每一处细节,都可以在股市找到注解。

精 神病专家告诉我们,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类就发现正确的行为过程是一个最困难的行为过程,而错误的行为过程则是容易的行为过程。这是因为我们已经 习惯于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但事实是痛苦经常伴随着正确的东西,而错误的行为过程会产生暂时的舒适。经常性的,做正确的事在与做容易的事的斗争中失败了。

在股市中,人性的一些固有弱点会导致在投资中出现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影响最终的投资回报,也正因为大多数人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才有了股市第一定律之说 ——“股市只有少数人赚钱”。然而市场最惹人发笑的事情是;每一个同时买和同时卖的人都会自认为自己比对方更聪明!

让 我们记住这个事实:决定命运的,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上市公司本身,是交易的人!股票自己不能做任何事情,它的价格是由人们感觉和情绪的所决定 的。就是 这些情绪,主要是贪婪和恐惧,通常使股票在上下两个方向延伸的太远。当一切看起来愉快而舒适的时候,贪婪主宰了市场,股价就会远远超出合理的水平。当主流 态度和情绪由贪婪转向恐惧的时候,股价就会由同一群人推动远远跌出合理的水平,这种循环周而复始,没有停止,也永远不会停止!

或许可以这样讲:股市就是人性的竞技场,把握了人性也就把握了这个市场。那么成功的交易就是找到这样两个人;一个因为恐惧而愿意把股票低价卖给我们的人和一个因为贪婪而愿意高价从我们手中买股票的人!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找到这两个人,从某种角度说,我们是乐善好施的人:帮助别人减轻恐惧痛苦的人和满足别人贪婪欲望的人!

本文由conge推荐自品脱 。相关书籍:《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

2006-06-06

[心理文萃]心理咨询师“高危”执业 [转载]

"这个职业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高危人群。"


2006年5月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说她特殊,是因为她同时拥有三种身份:医生、作家和心理咨询师。

她是毕淑敏。在成为作家之前,毕淑敏当过22年的医生,1986年实现了从医生到作家的转变。毕淑敏的第二个转变发生在1998年,这一年她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念心理学博士班,毕业后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毕淑敏的这个转变受到追捧,人们排着队请她做咨询,有人在3月份预约,到11月都还没轮上。...

一些心理咨询师看了这个电视报道却有些不快。"仿佛人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咨询师,国内心理咨询的行业门槛太低了。"这些抱怨者多是海归派,他们说,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硕士以上学历,更要接受5——8年的专业培训和督导训练。

毕淑敏不是特例,而是一种现象。在广州、北京和上海三地采访中国第一代心理咨询师,笔者惊讶地发现,这些心理咨询师大多半路出家,出身五花八门:作家,经济师,医生,中学教师,银行高管……毕淑敏说自己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有很大的偶然性",这倒是一个特例,更多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则心怀明确的梦想,有的是 "创业梦",有的是"淘金梦"。

半路出家

张杨(化名)有两张名片。她既是上海一家银行的副行长,又注册成立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从事心理咨询行业,所以一张名片上有"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的头衔。

近几年,不少人在股市里摔得头破血流,震荡很快波及金融界白领们的心理,很多人开始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症状。

怎样缓解身边这些白领的心理问题呢?2002年,上海成为中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第一批试点考核地区,张杨带着好奇报名参加了一个周末培训班,8个月的培训学费8700元。2003年参加考试后,她获得了国家二级(目前最高级别)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8个月培训期间,张杨发现了一个令人惊悚的事实:对于学员是否符合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资格,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没有作任何建议和限制。她发现很多学员实际上是想通过培训学习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教授对《新民周刊》说,中国最大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华夏心理网的负责人向她介绍,这家机构培训的学员有50%"本身有心理问题"。"如果这些本来就有心理疾病的人考证后执业,相当危险。"

对于中国第一代心理咨询师,中山大学心理学黄铎香副教授比喻说:就像一名驾驶员,没有熟练驾驶就拿到了驾驶证,上路能让人放心吗?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钟杰博士进一步揭示:"教练本身就有问题,有的教练自己就不会开车,或者说开得不好,只会开车不会刹车。"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上海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肖泽萍亦对那些3个月的短期考证培训班嗤之以鼻:"不过是普及一下知识。"

中国心理咨询师良莠不齐,与他们多是半路出家大有关系。据黄铎香教授介绍,广州南大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2003年招收的第一批65位学员中,医务人员约占40%,教育工作者约占20%,管理人员约占10%,其余为会计师、编辑、记者、电台主持人等。

张杨明白执业"并不是那么简单",继续付费参加其他相关技能培训班,她先后参加了精神分析、沙盘游戏、意象对话、NGH催眠术等培训班,其中一个星期的NGH催眠术培训班的学费就高达1.5万元。前前后后,张杨花了近6万元的学费。

2005年9月,张杨终于下决心开始职业化心理咨询,联合10人注册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开始兼职做个案心理咨询。半年多来,她已经接触了10多个案例,为自己开出的咨询收费是每小时300元。

张杨看到不少心理咨询室刚刚创办又纷纷倒下,而她的公司基本保持收支平衡。她把心理咨询行业当作一项可以继续投资的"未来职业",说如果有一天厌倦了金融界,就做一名专职的心理咨询师。

"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心理学博士说,在美国,心理咨询更多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真正赚大钱的心理咨询师也就是金字塔顶的少数人。"当笔者把这层意思转达给张杨,她自信地说:"我的梦想就是做那些金字塔顶的少数人。"

不少中国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把这样的"少数"宣传成"大多数",把心理咨询师描述成一个满地黄金的职业。于是,不少人抱着"淘金梦"放弃本行,投身于这个新职业。在短期培训班里,他们根本无法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没有实力像张杨那样继续接受更专业的技能培训,而是草草登场,执业赚钱。

高危人群

进入这个群体,笔者发现,心理咨询师的生存状态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光鲜亮丽。"这个职业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高危人群。"心理咨询师张楚涵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心理咨询师每次做完咨询,都要临窗点上一支烟,静静收拾自己的情绪,"我们付出并损伤了高端的情感和情绪,心理咨询并不像工厂生产一个产品那么简单。"

"我是一个凡人,平常看到电影里一些悲伤的镜头也会落泪,何况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你面前伤悲?"有一次,张楚涵接待了一位中年妇女,一进到咨询室就号啕大哭。这位来访者告诉张楚涵,她要延续生命,她要保留青春,她不要现在就死去。她告诉张楚涵,现在一看到老人就很悲伤,一看到自己的父亲就忍不住要哭。

当天夜里张楚涵就做了一个恶梦:和父亲吵架后离家出走,整整8年年老的父亲一直苦苦寻找她……这个恶梦惊醒了张楚涵,"哭醒啊,哭得很伤心。"尽管同是心理咨询师的丈夫在第一时间对张楚涵进行了心理疏导,但是"从早晨哭醒,到上班路上,我真的不开心。这个女人已经影响到我"。

"心理咨询师也需要社会系统的支持。"张楚涵庆幸她有一个同是心理咨询师的丈夫。

"专业团队的支持对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非常重要,那么,我们的专业团队在哪里?现在没有。这就造成有些心理咨询热线的情感主持人最后自杀。"钟杰博士对此深表担忧。

"没有人管我们,我们就自己管理,自己学会保护自己。"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王怀齐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心理咨询师的签约合同上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不能向来访者透露手机号码和家庭电话,除非像对自杀者进行危机干预等特殊情况,心理咨询师须向咨询中心提出申请并签署协议,才能向来访者提供私人联系方式。

张杨和王怀齐每个月都要把各自咨询中心的所有心理咨询师集中起来,"大家互相督导,互相支持。"张楚涵则每3个月上一次原来培训机构的督导班,继续充电和加油。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团体督导就像一个加油站,是他们补充能源再继续前进的动力。

这样一个"高危职业",却是千军万马竞相追逐的目标。据肖泽萍介绍,短短几年上海已经培训了4000多名学员,涌现出100多家各类心理咨询室,但是能够盈利的寥寥无几。

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促进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法》的提案,呼吁通过立法来规范中国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

撰稿/陈统奎


原文地址:
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sh/t20060605_966072.htm

欢迎访问心理文萃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2006-05-23

[心理文萃]一类错误与小胸MM的被误杀

嘿嘿,这个题目有点bt哈。嗯,就决定用它了。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统计概念的文章,在我同学的msn space上看到的,不得不佩服这个家伙的超级变态想象力。不过呢,bt是bt了一点,可是居然对统计中的一类错误和二类错误的解释如此之清晰。

现在,大家都来拜读一下吧。

>
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诠释统计的三个基本概念
推论统计中的一类错误(α error),二类错误(β error)和统计效力(power)

N年过去了,统治地球的男人们活腻味了
于是挑起战争
他们对小打小闹已经失去了兴趣
新世纪的战争,自然得有新气息
他们商讨一番,决定相互灭绝
使用的新鲜武器是:
自动判别,如果胸小于A罩杯,则杀无赦
如果等于或大于A罩杯,则放过
这个武器本意是区分男性和女性
杀死所有男性,放过所有女性
(各位男同胞不要生气,只是说着好玩,别当真阿)

硝烟过后,大家可以想象得到结果
有些可怜的mm因为胸太小被误杀,这就是武器的判别程序犯的一类错误,
本属于女性这个群体,却被错误的判断为不属于。
有些胸肌发达的gg因为胸很大而活下来,这就是武器的判别程序犯的二类错误,
本不属于女性这个群体,却被误判为属于。
而所有被杀害的男性,则是该判别程序的效力(power,i.e. 1-β)

借这个例子诠释这三个极易让人困惑的统计概念
同时也生动诠释这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欢迎访问心理文萃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2006-05-16

[心理文萃]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摘自The Psychologist's Companion written by Robert J. Sternberg,由雷雳、伍亚娜整理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1

一、确定论文的主题
在某种意义上讲,论文选题是最重要的,因为论文的选题不好,论文也不会更好。
学生在选题时常见的五种错误:
1.对选题不感兴趣
许多学生总是在最后期限时才开始考虑选题,仓促决定,以至于在写作中没有兴趣持续下去。其实,有趣的选题不会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考虑,慎重选择。
2.选题过于容易或过于保守
学生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因此应该选择一个相对不太熟悉的主题(虽然不是完全陌生)是有好处的。但学生有时为了保险(或得到更好的分数)而择熟悉的主题。如果选择背景知识不很充分的选题,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3.选题太难
可能学生对某个选题很感兴趣也想做得很好,但有可能会发现选题过难,许多文献都没法看懂。假如其中有许多需要某种高级统计概念,大多数本科生还从未接触,所以很难写出优秀的论文。这种任务难度大,也很耗时间,所以要确定你的选题不需要理解你的背景知识不允许你掌握的概念。
4.没有合适的文献资料
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学上许多有趣的选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有些是因为人们还没有仔细考虑这些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有人考虑过但发现很难进行实验分析或其他类型的分析。这种主题就不适合做文献综述。
5.选题太宽泛
这是学生选题时最常犯的错误。写论文之前,学生对某个选题方面的文献资料的多少只有模糊的概念,教材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只有深入钻研主要的原始资料才能知道相关的文献资料的范围。一旦你暂定一个主题,不要急于为写论文做笔记,而应该编辑参考文献目录单,浏览其中的一些参考文献,这样可以避免使你的选题过于宽泛或过于狭隘。不要全盘放弃,而应该考虑如何把选题缩小。可以用以下任意一种方法来缩小你的选题。方法很多,最好根据你的选题、可用的文献及你的兴趣来确定。一定要在论文开头部分说清楚你采用的限制方法,好的标题有助于读者理解你的限定方法。
从年龄上进行限制,如是成人还是儿童或是婴儿。
从物种上进行限制,如是考虑人类还是老鼠。
从病理类型上进行限制,如是针对残疾人还是心理障碍的人。
从心理学观点进行限制,如是成人还是儿童或是婴儿。
从内容上进行限制,如只谈言语、数学或是空间问题。

二、搜索文献资料
做文献综述时准备两套记笔记的卡片将十分有用。
1.作者卡片
格式:用小的索引卡片(3×5),也可用电脑制作同样功能的虚拟卡片。在卡片上写下以后写论文时编辑资料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每一条资料来源都应该作记录。记录的形式因资料来源的特点而定:
*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2

⑴期刊文章。包括作者的姓氏、名字第一个单词和中间的单词起首的大写字母;出版年份;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卷号;文章的页数。卡片样本如下:
Janis, I. L., & King, B. T.(1954). The influence of role-playing on opinion chang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211-218.
⑵书籍。书的记录应该包括作者的姓氏、名字第一个单词起首的大写字母(不用名字中间的单词起首的大写字母);出版年份;书的标题;书出版的城市名称;出版商名称。例如: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Evanston, Illinois: Row, Peterson.
⑶编辑而成的书。编辑成的书中的文章的记录应包括作者的姓氏、名字第一个单词和中间的单词起首的大写字母;出版年份;文章标题;书的编者;书的标题;文章在书中的页数;书出版的城市名称;出版商名称。例如:
Webb, E. J., & Salancik, J. R. (1970). Supplementing the self-report in attitude research. In G. F. Summers (Ed.), Attitude measurement (pp.317-327). Chicago: Rand McNally.
作者卡片的好处:
⑴你会有一整套参考书,不可能忘记所需要的任何一本参考书。
⑵每一个参考书都有完整的记录。
⑶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已经完成了。
2.标题卡片
格式:最好用大的索引卡片(5×7),也可用电脑制作同样功能的虚拟卡片。在每张卡片上记录:文章标题;与标题有关的信息;每条信息的来源及其你的评价。
每张卡片上只记录一个标题。用不同方式表述的标题记在同一张卡片上。每一个标题的笔记应该尽量完整,这样你今后不用再去查阅资料的来源了。要避免不能表示有用信息的与主题无关的的话。如果做论据的笔记时,确信你抓住了论据的要点,以便你今后重新组织作者的观点。
你叙述时,要写清楚资料的来源,写下作者的姓氏和出版时间。如果直接引用或解释时,一定要记清楚你笔记中的内容,写下适当的页码。
当你对信息进行评价时,要先在标题卡片上注明这个不是作者的评价而是你的评价。通常你阅读时是你评价的最好时间,因为那时材料和上下文在你脑海中最清晰,对你今后的写作也最有价值。阅读心理学文献时,通常你应从五个方面来评价作者的观点。
⑴观点的准确性
作者做每个辩论的基础是什么?观点是正确地被证明的吗?如何证明的?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对期刊文章(或学生的论文)进行评论时对准确性问题非常敏感。十分常见的一种方法是作者可能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理论,设计一个实验或列举证据来检验另一个似是而非的理论,然后得出结论说原来的理论是正确的。因此,在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确保你自己不仅对理论的检验很有说服力,而且评价的是一个正确的理论。
⑵观点的内在的一致性
各个观点互相矛盾吗?各个观点与作者的总论点矛盾吗?在正确性上,要特别注意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要特别注意观点和其他观点之间一致性问题。
⑶观点的研究假设
作者提出观点时的研究假设是什么,尤其是作者没有告诉读者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假设是什么?这些研究假设现实吗?这些研究假设是增强了还使减弱了观点的影响?
⑷观点的推论含义
每个观点的含义是什么,尤其是作者忽略的含义是什么?这些含义增强了还使减弱了观点的影响?这些含义与其他观点的含义一致吗?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3
⑸观点的重要性
某个观点是重要的吗,是你想在文章中详细描述的那个观点吗?或者这个观点不重要,因此不值得一提,或只需要一带而过?学生论文常见的缺点是强调所有的观点,不管是否重要。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减少论文整体的影响力。
标题卡片的好处:
⑴你开始准备写理论时,就有了你所需要的所有信息。
⑵你可以找到每个观点或每条信息的来源。你不用去记住你想说的话。
⑶你会发现组织论文容易多了。因为标题卡片为你下一步写提纲提供了信息。

三、列提纲
1.使用标题卡片
做好笔记之后,你可以准备列提纲了。标题卡片上的标题就是提纲的基础,因为它们可以用来作标题或副标题。把所有的标题写在纸上。然后剪成小条,每个条上留一个标题。如果你用电脑,你可以使用文字处理程序中的“提纲”功能。你现在的工作是把纸条上的标题按陈述的逻辑顺序重新排列。各个标题不需要也不应该在同一水平上。其中一些标题构成主标题,一些构成小标题,另外一些套入这些小标题下。你需要在提纲中加入一些引言部分和结论部分,以及使文章流畅的过渡性标题。每个标题下最低水平的副标题应该代表论文终稿中的一个句子。
2.提纲的类型
主要有三中种类型的提纲。一旦你把提纲的标题排好顺序之后,你就必须决定你用哪种类型来完成提纲。下面以TAT和MMPI两个人格测验的比较为例来讨论这三种类型的提纲。
(1)关键词提纲(在每个描述水平上都要限制在关键词范围内)
I. 引言
II. 内容
A. TAT:图片
B. MMPI:文字
III. 施测
A. TAT:口头
B. MMPI:书面
IV. 计分
A. TAT:主观
B. MMPI:客观
V. 结论
(2)标题提纲(在每个描述水平上都要用短语和从句)
I. TAT和MMPI的比较
II. 内容的类型
A. TAT:各种情境下人的图片,一些是真实的,一些不是。
B. MMPI:描述行为或信仰的描述,被试标记对与错来描述自己。
III. 施测的方式
A. TAT:主试按顺序向被试呈现图片,被试叙述图片上的事件产生的原因、当时发生的事以及随后要发生的事。
B. MMPI:给被试装有一整套描述性的小册子,被试可以按自己的速度进行。
IV. 计分方式
A. TAT:通常采用默瑞“需要——压力”分类法主观计分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4
B. MMPI:通过每个诊断量表独立的答案的方式客观计分
V. 区别:内容、施测和计分
(3)句子提纲(在每个描述水平上都要用完整的句子)
I. 本提纲分别从内容、施测和计分几个方面对TAT和MMPI进行比较。
II. 这两个测验的内容不同。
A. TAT包括许多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图片,一些是真实的,一些不是。
B. 而MMPI包括许多描述行为或信仰的描述,被试标记对与错来描述自己。
III. 这两个测验的内容施测方式也不同。
A. 在TAT施测时,主试按顺序向被试呈现图片,被试叙述图片上的事件产生的原因、当时发生的事以及随后要发生的事。
B. 在MMPI施测时,给被试装有一整套描述性的小册子,被试按自己的速度进行。
IV. 最后,这两个测验用不同的方式计分。
A. TAT通常采用默瑞“需要——压力”分类法主观计分。
B. MMPI通过每个诊断量表独立的答案的方式客观计分
V. 可以得出结论,这两个测验在内容、施测和计分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选择一种提纲这三种类型的提纲各有特点,关键词提纲可以留给你写论文时最大程度的灵活度,但内容很少;句子提纲基本可以用于论文写作,但很浪费时间。因此你应该尝试这三种类型的提纲,然后根据你的经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提纲。
3.组织提纲组织提纲的方法多种多样,依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五种常见的原则:
(1) 提纲应该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给读者一个大概的描述,告诉他们你的论文的内容,你是如何组织的。当读者读完论文的主体,你需要把主要意思进行总结以及你的最终评论。
(2) 一旦决定了组织的原则,就要坚持下去。如果改变文章的组织方式,会使读者感到迷惑。如果一定要改变其组织方式,一定要告诉读者。但尽量不要改。
(3) 有主题地组织文章。这一原则有两种例外情况。一是你要进行综述的文章没有形成一个主题,如不同的理论家处理不同的问题。二是当你要强调的是对对象的比较,如你想描述的是每个人格理论家的理论观点时不一定要有主题。
(4) 分级组织文章。论文往往有很多个观点,读者很难理解这些观点,更难记住这些观点。一定要把这些观点进行分级,这样可以提高你和读者交流的效率。
(5) 为你的听众组织文章。写提纲时一定要记住你的听众是谁。在提纲中每个标题描述的程度应该适合你的目标听众。
4.列提纲的好处
(1) 有助于你组织写作。
(2) 防止删掉相关的话题。在做研究或编辑标题卡片时,你可能无意中删掉你本来在文章中要用到的一个相关的内容。在开始写论文之前通过列提纲就可以很容易地改正。
(3) 防止包含不相关的话题。有时候你会发现一开始觉得相关的内容在组织文章时觉得与你的主题不相关了,就可以放弃,这样写论文时就不要分散精力了。

四.写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5
本章的这一部分很简短,因为适应文献综述的大部分原则同样也适合研究报告的写作,后面的章节将详细讨论。写文献综述是,要记住前面提到的评价作者观点的五个标准。读者也会以同样的或相似的方式评价你的论文。


欢迎访问心理文萃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2006-05-06

一些心理学书籍推荐

在岸上一条鱼的spaces看到的一篇文章中,列出了如此之多的心理学书籍,我粗略数了一下,下面共有300左右本的书。看来我们心理学爱好者,是还有很长一条读书路要走的.. .. ..

另外各位如果有下面这些书的电子版的话,欢迎跟我联系,谢谢。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主义文集》(1-5卷) 车文博主编 长春出版社
《释梦》 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 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 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 查尔斯•布伦纳 杨华渝等译 北京出版社
《精神分析治疗指南》 罗伯特•尼萨诺著 杨华渝译 北京出版社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 奥兹本著 董秋斯译 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 诺尔曼•布朗著 冯川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 欧文•斯通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弗莱姆著 戎容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爱欲人格》 长江文艺出版社
《弗洛伊德》 奥•曼诺妮著 王世英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伊德传》 叶孟理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 何仲生等编著 辽海出版社
《结构精神分析学》 拉康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拒斥死亡》(好) 恩斯特•贝克尔著 华夏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好) 杰克•斯佩克特著 高建平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 彼德•福勒著 段炼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 巴赫金等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好) 赖希著 张峰译 重庆出版社
《后现代精神分析》(好) 诺曼•N•霍兰德著 潘国庆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精神分析文论》 陆扬医 山东教育出版社
《潜意识的诠释》 王小章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微精神分析学》 方迪著 尚衡译 三联书店
《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极好) 贾晓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荣格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荣格著 三联书店
《人及其象征》 荣格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荣格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 拉•莫阿卡宁著 江亦丽等译 商务印书馆
《荣格心理学入门》 霍尔等著 冯川译 三联书店
《神秘的原型》(好) 施春华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神秘的荣格》 杨韶刚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荣格:灵魂的现实性》(好) 河合俊雄著 赵金贵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灵性:分析与体验》 申荷永等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千面英雄》(好) 约瑟夫•坎贝尔著 张承谟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破译心灵》(好) 詹姆斯•希尔曼著 蒋书丽等译 海南出版社
《荣格崇拜》 理查德•诺尔著 曾林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与神话》 温森特•布罗姆著 文楚安译 新华出版社
《建造灵魂的庙宇》 刘耀中等著 东方出版社
《人格阴影》 韦雷娜•卡斯特著 陈国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告别牺牲者的角色》 韦雷娜•卡斯特著 李妍译 北京出版社
曼荼罗丛书 东方出版社(这是一套书自己比较喜欢的书)
《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 阿瑟•科尔曼等著 刘文成等译
《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好) 埃•诺伊曼著
《大母神》 埃•诺伊曼著
《荣格的生活与工作》 芭芭拉•汉著
《可理解的荣格》 哈里•A•威尔默著
《曰性良知与月性良知》 默里•斯坦因著
《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极好) 阿瑟•科尔曼等著
《猫、狗、马》 芭芭拉•汉娜著
点金石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荣格之道》 戴维•罗森著 申荷永等译
《性别与欲望》 波利•扬-艾森卓著 杨广学译
《二百万岁的自性》 安东尼•史蒂文斯著 杨韶刚译
《变形:自性的显现》 默里•斯坦因著 喻阳译
心理自助丛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功解读童话》(好) 维蕾娜•卡斯特著 晏松译
《无聊与兴趣》(好) 维蕾娜•卡斯特著 晏松译
《女人自恋:渴望承认》 贝贝尔•瓦德茨基著 陈国鹏译
《个性:命运交响曲》 卡尔•柯尼希著 黄雪媛译
《内心枷锁》(极好) 海因茨•彼得•勒尔著 王蔚译
《乐趣与负罪感》 伊尔玛•迪尔巴•布尔瑙茨基著 杨毅君译

弗洛姆的著作:
《逃避自由》(极好)
《爱的艺术》(好)
《为自己的人》
《健全的社会》(好)
《人心》
《被遗忘的语言》
《说爱》
《弗洛伊德的使命》
《精神分析与宗教》
《弗洛姆文集》 改革出版社
《孤立无援的现代人》 郭永玉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姆思想研究》 张伟著 重庆出版社

霍妮著作: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好) 贵州人民出版社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极好)
介绍霍妮的著作:
《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好)
《与命运的交易》(好) 伯纳德•派里斯著 叶兴国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书籍:
《人的潜能与价值》(极好) 马斯洛等著 华夏出版社
《爱与意志》(极好) 罗洛梅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存在心理学探索》 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科学心理学》 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自我实现的人》 马斯洛著 三联书店
《人类价值新论》 马斯洛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 柯林•威尔森著 华文出版社
《做人的权利》 爱德华•霍夫曼著 许金声译 改革出版社
《活出意义来》 弗兰克著 赵可式等译 三联书店
《弗兰克:意义与人生》 常晓玲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寻找生命的意义》 刘翔平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好) 弗兰克•戈布尔著 吕明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存在心理学》 杨韶刚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裂的自我》(好) RD莱恩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挑战自卑》 阿德勒著 华龄出版社
《三种心理学》(好) 石林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释梦类:
《夜间风景梦》(好) 王溢嘉著 远方出版社
《梦:内心的声音》(好) 朱建军著 京华出版社
《梦的心理解析》上下 朱建军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精神我析》(好) 方刚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你是做梦大师》 盖尔•戴兰妮著 黄汉耀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梦与人生》 夜未眠著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好)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登天的感觉》(好)
《我是谁》(好) 朱建军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精神自诊手册》 艾伦•弗朗西斯等著 胡东霞译 海南出版社
《女性潜意识》 阎勤民著 花城出版社
《**的困惑》 陈仲舜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 胡佩诚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好) 石林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障碍自疗》 巴巴拉•谢尔等著 刘庆双等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家庭会伤人》 约翰•布雷萧著 杨立宪译 蓝天出版社
《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 罗伯特•斯彼德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心理医生病案录》 张家恕等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心理诊所》 栗国平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心灵重塑》 徐俊冕著 北京出版社
《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 陈仲庚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理智胜过情感》 张家忆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认知心理治疗》 徐俊冕等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心理治疗基础》 许又新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认识领悟疗法》 钟友彬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心理咨询概论》 汤宜朗等编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行为疗法》 张亚林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种子与大树》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恐惧与抑郁》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冲突与自助》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压抑的女性》 朱怀江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不要恐惧抑郁症》 乌尔苏拉•努贝尔著 王泰智等译 三联书店
《克服焦虑》 维雷娜•卡斯特著 陈瑛译 三联书店
《怒气与攻击》 韦雷娜•卡斯特著 章国锋译 三联书店
《病态》 保罗•马丁著 白卫涛等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手册》 岳文浩等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婚姻的困惑》 诺曼•L•保罗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 陈微等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理学教材或心理学史等方面的: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好) M艾森克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好) BR赫根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好) 理查德•格里格等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通史》(3、4、5卷) 杨鑫辉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好) 孟昭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史》 杜•舒尔茨著 杨立能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史大纲》 唐
《西方心理学史》 李汉松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叶浩生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 高觉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理解心理学》 申荷永等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行为主义》 华生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 张春兴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上 ER希尔加德等著 周先庚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简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 卡尔文•S•霍尔等著 商务出版社
《简明心理学辞典》 杨清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美国的心理学界》 李绍昆著 商务印书馆
《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 马文驹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方面的:
《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上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黄希庭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人格科学》(好) LA珀文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好) 陈会昌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陈仲庚等编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陈仲庚主编 时代文化出版公司
《九型人格》 团结出版社
《性格心理论》 陈仙梅等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
《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 詹姆斯•O•卢格著 陈德民等译 学林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与你》 朱莉娅•贝里曼等著 陈萍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发展》 简•卢文格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发展的自我》 罗伯特•凯根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沙利文著 韦子木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婴儿心理学》 孟昭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 林文正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等著 商务印书馆
《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 马春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李丹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 高桦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健康》 杨忠健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 约翰•罗斯蒙特著 邓磊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学习的烦恼》 林薇编著 北京出版社
《EQ之门》 劳伦斯•沙皮罗著 施美华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人生的阶段》 勃纳德•利维古德 新华出版社
《自我论》 科恩著 文化生活译丛
成长的阶梯――人生发展心理学丛书从婴儿到青年共五本

其他:
《宗教心理学》(极好) 玛丽•乔•梅多等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心我论》(好)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等著 陈鲁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 高峰强著 人民出版社
《抛却沉重》 简•纳尔逊著 周笑非等译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世界心理学名著导读手册》 卢大振等主编 中国城市出版社
《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 陈微等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当断则断》(好) 上海人民出版社
《是爱还是沉溺》 布伦达•谢菲尔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好) 里奇拉克著 许泽民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妇女心理学》 谢尔曼等编著 高佳等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
《道德智商》 科尔斯著 姜鸿舒等译 北京出版社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我行-你也行》(好) 托马斯•A•哈里斯著 杨菁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保持自信》 托马斯•A•哈里斯等著 程元善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论强者》 詹姆斯著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人的写照》 杜塞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认知心理学》 汪安圣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大曝光》 保罗•凯林著 郑伟建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同情心的丧失》 阿尔诺•格鲁恩著 李健鸣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常规下的癫狂》 阿尔诺•格鲁恩著 李健鸣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暗示学》 东方史编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爱欲与文明》 马尔库塞著 黄勇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心灵私房书》 理查德等著 梅峰等译 光明曰报出版社
《心理学探新论丛》(1999) 杨鑫辉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好人•坏人:透视人性的阴暗面》(好) 罗伯特•西蒙著 韩斌等译
《心理学与民俗学》 R•马雷特著 张颖凡等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
《是真爱还是迷恋》 安吉丽思著 刘馥译 海南出版社
《金钱蜜语》 苏珊•佛渥等著 颜斯华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心灵学》 I•G•吉尼斯著 张燕云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宁静》(好) 乔舒亚•列勃曼著 郭斌等译 团结出版社
《性格分析学》 弗洛伦斯•妮蒂雅著 黄思泓译 中山大学出版社
《挫折心理学》 冯江平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爱是一种选择》(好) 汉菲特等著 团结出版社
《为爱而生》 利奥•巴斯卡力著 简宛译 西藏人民出版社
《自尊的6大支柱》(好) 纳撒尼尔•布兰登 吴齐译 红旗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限度》 恩斯特•波佩尔著 李百涵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挑战自我》 刘津主编 海潮出版社
《变态杀手》 道格拉斯等著 海南出版社
《重塑你的生活》 莫蒂•莱弗科著 赵真等译 团结出版社
《意识与大脑》 汪云九等著 人民出版社
《非常态心理学》 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著 刘毅等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罗曼蒂克心理学》 纳撒尼尔•布兰登著 孙尚奇译 文汇出版社
《一目了然》 高间直道 秀雄译 农村读物出版社
《创造性社会心理学》 艾曼贝尔等著 方展画等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个性与价值》(好) 罗兰•帕克著 尚京子等译 华夏出版社
《人的本能》艾格妮丝•赫勒著 邵晓光等译 辽宁大学出版社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克利福德•比尔斯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看见约色感觉蓝色》 苏珊•阿尔德里奇著 沈志红译 三联书店
《自己改造自己》 麦克思维•梅茨等著 梁春等编译 中国商业出版社
《情感智商》 丹尼尔•戈尔曼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回归内在》(好) 约翰•布雷萧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你真得懂得爱吗?》 约翰•布雷萧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少年我心》(好) 岳晓东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面具后的女人》 黛娜•克劳雷•杰克著 刘盛林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实现者》 陈而泰主编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爱情方程式》 布伦达•希弗著 邵文实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人性的畸变》 毛佩贤等编著 北京出版社
《动机剖析》 道格拉斯著 张向珍等译 海南出版社
《历史与心灵》 罗凤礼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不再痴迷》 梅洛蒂•贝蒂著 李静滢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论失落》 史坦丝著 文逊等译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论成长》(好) 柯尔本著 亚南译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精神心理学》 HB丹尼什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偏离与倒错》 杨华渝编著 北京出版社
《跳出敌意的陷阱》(好) 米尔登•雷登 书目文献出版社
《你的潜能》 马克斯威尔•马尔兹著 工人出版社
《神秘的潜力-论抑郁》 弗利德里希•弗拉赫著 方永德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愤怒之舞》 哈里特•拉纳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语典故中的心理学》 张锦萌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感觉心理》 张耀翔著 工人出版社
《学习心理学》 戈登•克罗斯著 李维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现代催眠术》 莱斯利•库恩 萨尔瓦托雷•拉萨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自我催眠术》 平井富雄著 张克云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自我暗示术》 千叶康则 朱福来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生活与情绪》 夏夫尔•马丁著 戴芳等译 工人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入门》 E•阿伦森著 郑曰昌等译 群众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新编》 孔令智等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好) J•L•弗里德曼等著 高地等译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克特•W•巴克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情绪心理学》K•T•斯托曼著 张燕云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Technorati :

2006-04-27

[心里文萃]20世纪心理学通览 丛书简介

心理科学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20世纪的心理学出现了不少流派,成立了许多学术组织,出版了数量客观的研究文献,影响十分广泛。回顾一下心理科学在这百年间所取得的成果,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心理科学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比较的范本,而且可以为21世纪心理科学的基本走向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促使心理科学更加健康地发展。《20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的意义正在于此。  

《20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以20世纪心理学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派、一家、一人、一说为选题原则,涉及的流派有元素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策动主义、格式塔原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等。从每一流派中有所侧重地选出一位创始人或代表人物的学说,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学说对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它们自身的地位和成就。在“通览”中,每本译作都附有译序,对倡导某一学说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在20世纪心理学中的地位、影响和价值作一基本的阐释,以利读者深入读解和研究。


下面简要介绍《20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各分册:

1、心理学史 (美)托马斯. H. 黎黑著  李维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托马斯.哈代.黎黑编写的这部《心理学史》是试图探索西方心理学“新史”风格的一个典范。其新意在于:一、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学心理学的理论模型,预示了科学心理学理论发展的三种趋势:句法观点、语义观点和自然主义观点;二、区分了行为学说和行为主义;三、对认知心理学提出了质疑;四、正视心理学面临的挑战,包括心理学的神秘主义、还原论和社会生物学、人文学科中的释义学三个方面。

2、基础与应用心理学 (德) 雨果. 闵斯特伯格著 邵志芳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闵斯特伯格(1863年~1916年)所处的时代,正式新兴的实验心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本书是闵斯特伯格写的一部心理学教材,这部教材的体系和目标与以往的教材有显著的区别:以往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只讲授个体心理学和心理过程,本书打破了这个限制,引入了社会心理学,并专门安排了“目的心理学”,对心理和行为的意义进行解释。闵氏将应用心理学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经济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艺术与科学心理学等应用性分支,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

3、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德)库尔特. 考夫卡著 黎炜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库尔特. 考夫卡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任务之一,他在本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和同型论。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由此派生出若干亚原则,称作组织律:图形与背景、接近性和连续性、完整和闭合倾向、相似性、转换律、共同方向运动。

4、社会心理学导论 (英) 威廉. 麦独孤著 俞国良,雷雳, 张登印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麦独孤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策动心理学或目的心理学的主要代表者和发言人。《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对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在本书中,麦独孤主张心理学应着重研究本能、情绪情操和意志,认识活动唯有和情意活动一起方能构成整体的主体活动。因此,麦独孤构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所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学说。

5、心理诊断法 (瑞士)赫尔曼. 罗夏著 袁军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本书第一章主要讲墨迹图的制作方法和施测的基本要点;第二章主要讲施测的记分点问题;第三章是对前两章的补充;第四章是对各测验结果作预先的说明;第五章是罗夏本人做的测验样例;第六章是前五章的小结。第七章则详细阐述了罗夏的测验方法与精神分析方法的关系,了解这些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罗夏测验、精神分析以及罗夏测验结论的理论基础都是同等重要的。

6、拓扑心理学(德)库尔德. 勒温著 竺培梁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勒温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格式塔心理学自建立以来,一向偏重于知觉的研究,勒温对于意志和需要的研究,填补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个不足之处。勒温的拓扑心理学标新立异,对于行为的动力的研究,对于动力场的向量的分析,对于心理生活空间的拓扑陈述等,都有新颖的见解和成果,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思维与语言 (俄)列夫. 谢苗诺维奇. 维果茨基著 李维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维果茨基倡导的文化-历史发展学说,以及由该学说派生出来的思维与语言的发展观点,对前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他的同事,还是他的助手和学生,都富有成效地使这一影响得以扩大。维果茨基从种系发生、个体发生、自我中心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以及概念的形成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

8、行为主义 (美)约翰. 布鲁德斯. 华生著 李维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华生藐视传统,破旧立新,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本书就是行为主义的最好概括。

9、人类的学习 (美)爱德华. L. 桑代克著 李月甫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爱德华. L.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实验的倡导者、联结主义心理学说的建立者,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者。桑代克用猫和狗做被试,进行动物心理实验,创制了十分著名的“桑代克迷笼”,他把他的动物研究技术 应用于人类学习、教育原理和心理测验等领域,《人类的学习》是其将动物心理实验技术运用于人类学习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10、自我的发展 (美) 简. 卢文格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卢文格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西方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自我的发展》是一部资料极其丰富的著作,汇集了卢文格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探索,第一版旋即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获得认可和好评。

11、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 (英)弗雷德里克. C. 巴特莱特著 黎炜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巴特莱特是他那个时代英国心理学界的领袖,曾任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全国科学院外籍会员。巴特莱特的心理学观点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并带有明显的实用倾向,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人类实验心理学的传统范畴。

12、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 孙名之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埃里克森是一位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当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现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理论以及对现实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的探讨有不少引人注意和值得反思之处。

13、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德)威廉. 冯特著 李维, 沈烈敏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威廉.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构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心理学著作,他它记录了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形成,以及从哲学向心理学的转折,史称该书为“生理学家的朴素心理学”。该书涉及的是实验心理学多年来重点讨论的问题。

14、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 (美)爱德华·C·托尔曼著 李维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爱德华·C·托尔曼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是托尔曼最具代表性的著述,成为新行为主义运动的经典。托尔曼的理论对心理学,尤其是在学习理论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他开创了有关学习的许多重要课题,并将中介变量的概念引入心理学

15、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美)哈里·斯塔克·沙利文著 韦子木, 张荣皋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是美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沙利文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关于人格形成的学说,其人格理论又称作人际理论,集中表现在《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一书中。该书是沙利文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16、人类动机:比喻、理论和研究 (美)伯纳德·韦纳著 孙煜明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是当代国际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是动机认知心理学派的倡导者之一。本书的构思是围绕着两种比喻(机器比喻和神的比喻)展开的,他使用比喻的目的,在于为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方式,用以重新组织知觉或创造一种知觉的转移,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客体,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心理构想,并由此唤起一系列不同的联系,引导我们去理解未知的人类动机。

17、认知失调理论 (美)利昂·费斯汀格著 郑全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利昂·费斯汀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对于认知失调的探索及其有关概念和理论的形成始于1951年。从分析地震后产生流言的资料为出发点,费斯汀格提出了失调的概念和减少失调的假设,并对此加以充实和发展,包括了大众媒体的效应、人际沟通和态度改变等类似现象,进而形成了认知失调理论。

18、发展的自我 (美)罗伯特·凯根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罗伯特·凯根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他创立的“结构-发展”理论,是在自我心理学研究领域,继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这两大学说后问世的第三大学说,由此也确立了他在心理学界的学术地位。《发展的自我》是凯根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完整地阐释了他的“结构-发展”理论。

19、人的能力:它们的性质与度量 (英)查尔斯·爱德华·斯皮尔曼著 袁军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查尔斯·爱德华·斯皮尔曼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英国心理学家,英国心理学会1923-1926届的主席。《人的能力》是一部基于数学推导和经验研究的科学著作。


欢迎访问心理文萃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2006-04-25

[心理文萃]扫描心理学图书

 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追求幸福的现代人不时需要求助于心理学,国内心理学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背景下, “心理学”图书——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出版量非常巨大。本文试着对当前市面上的心理学图书作一次扫描,以为读者提供较为详尽的阅读资讯。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发展至今,内容已经极为丰富。为了对心理学有全面的了解,最好从一本心理学导论或普通心理学入手。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是另一本美国著名心理学教科书。本书译自原著最新修订的第9版,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人员组织翻译。这两本书都是大部头,但写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同时其内容又都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实为心理学爱好者最佳的入门书。《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是在英国心理学家M.W.艾森克主持下由众多专家参与完成的。这本名著侧重对欧洲心理学的发展与贡献做介绍,因而可以给读者提供另一个视角。《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本由孟昭兰主编的教材自1994年第一版问世后,迄今已多次印刷,是深受欢迎的国内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台湾张春兴著的《现代心理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崔丽娟等著的《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对普通读者而言亦是一本很不错的入门读物。

  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这本由B.R.赫根汉所著的心理学史详细考察了心理学的起源,对西方各种心理学思想及流派做了全面描述。在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的专著《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可基本代表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水平。张春兴著《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则从心理学名人传角度入手,介绍了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流变。而墨顿·亨特的《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1999),更是把心理学名人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讲得生动有趣。上个世纪还出过几本这类书籍,如黎黑的《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出版社,1981年),柯瓦奇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出版社,1980年)等。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方面,可以阅读《中国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作者按照对历史上心理学思想家或及其著作加以剖析的方式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发展史及其背景作了深入的分析。《心理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此套书共五卷,其中一、二卷是中国古代及近代心理学思想史。

  工具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由300多位专家、学者编纂而成,内容全面,书中关于中国心理学史、汉字心理学等方面的条目,突出了中国特色。而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杨治良和黄希庭三位教授领衔编纂的《心理学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则是目前为止国内收词规模最大、内容最新的一部心理学专科辞典,可以反映出心理学前沿动态。新世纪版《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由世界多国的著名学者共同完成,可反映国际水平的权威性工具书,是献给2004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一份厚礼。

  心理学的分支

  心理学理论研究涵盖面很广,由此形成了众多的基础心理学分支,如感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等等。在这些分支中,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系统探讨人性的心理学分支,普通人比较感兴趣。在这方面,《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内容新颖而全面,引人入胜。译著《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作者使用了人格研究专题为结构的布局,很值得推荐。

  发展心理学是一般读者感兴趣的另一心理分支。这方面既有比较全面的论著《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1997)与《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也有仅取人生发展某一阶段的论著,如孟昭兰著的《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等。岳晓东著的《少年我心——一个心理学者对自我成长的回顾与分析》一书记述了作者中小学的一些往事并加以心理分析,是一本独具特色的读物。

  智力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了两本可反映最新智力理论进展情况的学术名著:《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2001),《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2001)。世界畅销书《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则拓宽了智力的内涵。

  情绪心理学方面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著名心理学者孟昭兰著的《情绪心理学》(2005)。意识心理学方面一本综合性的新作是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2003),另外《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动物有意识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等都是很好的科普读物。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既有一些如何提高记忆的通俗读物如《记忆术:心理学发现的20种记忆妙法》(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等,又有专著如《记忆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此外还有一本非常耐读的关于记忆的科普读物《找寻逝去的自我: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此书对人类记忆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翔实而富有趣味的阐释。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时蓉华著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是比较流行的教材之一。教育心理学方面已有了一本相当出色的引进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004),人民邮电出版社引入的是原著第7版。宗教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宗教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内容最为详尽,也可以参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 宗教心理学简论》。

  弗洛伊德

  西方现代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和学说,迄今为止,多途径研究仍是现代心理学的现状。这其中以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1995),是弗洛伊德本人对其前期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精要总结,可以作为了解弗洛伊德本人观点的最佳入门。《释梦》(商务出版社,2001)是弗洛伊德最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为深入了解弗洛伊德之必读。近年来翻译弗洛伊德著作最成规模的是长春出版社的《弗洛伊德文集》(2004)全八册。

  弗洛伊德的传记可以看欧文·斯通的《心灵的激情》(上、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该书属于传记小说,内容翔实而且可读性强。另一本比较注重阐述弗洛伊德思想的传记是由高宣扬编著的《弗洛伊德传》(自华书店,1986),这是繁体版,不容易买到。不过,现在网上倒是随处可以下载此书的简体版。目前市面上还可以见到更多新的由国人写的弗洛伊德传记,不过这些新书并没有引入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基本上是以前材料的重新组合,内容相差不大。

  要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读几本介绍其思想的著作。查尔斯·布伦纳所的《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阐述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书虽写于上世纪30年代,却仍不失其价值。

  荣格与荣格学派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是荣格几篇文章的合集。《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出版时间都较早。前者是荣格的演讲集,是了解荣格前期思想的不错的入门书。

  荣格传记以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为最佳。《荣格的生活与工作——传记体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98),作者芭芭拉·汉是荣格的女弟子,仰视的成份多了些。另有刘耀中著的《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东方出版社,1996),温森特·布罗姆著文楚安译的《人与神话》(新华出版社,1997)可作参考。

  相对于引入荣格本人著作的薄弱,介绍荣格思想及荣格分析学派的著作引入则极为可观。成系统的如东方出版社1998年推出的“曼荼罗丛书”,包括《大母神》等八本。另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点金石丛书”,包括《荣格之道》等四本译著。阐述荣格思想的书籍较近的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荣格神秘心理学系列”。目前已出四本,其中施春华先生《神秘的原型》一书非常出色,书中对荣格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原型概念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另外,这类书还包括《人格阴影——起破坏作用的生命力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荣格心理学与佛教》(东方出版社,2004)、《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商务印书馆,1996)。后荣格“原型心理学”开创者詹姆斯·希尔曼所著的《破译心灵》(海南出版社,2001),阐述了他有趣的 “橡实理论”,并探讨了“命运召唤”这一令人激动的主题,很有启发意义。而《荣格崇拜》(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一书作者理查德·诺尔站在荣格的批判面,试图展示“历史上真正的荣格”,其新颖的观点曾在荣格研究中引起强烈震撼。

  阿德勒·弗洛姆·霍妮

  《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7)是阿德勒最有影响的著作,在国内曾被多家出版社出版。较近的阿德勒译著有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理解人性》(2004)。

  弗洛姆的重要著作在上个世纪就几乎出全了。如《逃避自由》(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等。

  近几年,霍妮的著作推出不少。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中收入了她的《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2004)。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出过几本有关霍妮的重要著作,如《我们的内心冲突》(1998年)《精神分析新法》(1999年)《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96),后者是霍妮晚年代表作,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与命运的交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一书则是使用霍妮的理论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作的崭新阐释,很有启发性。《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1997),是对霍妮的人生经历、内心冲突、思想演变的全面审视,实为了解霍妮及其思想的不可多得之作。

  自荣格、弗洛姆等后,精神分析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后现代精神分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是诺曼·N·霍兰德的论文集,充分体现了精神分析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后现代精神分析的思想魅力。《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从总体上介绍了近几十年来现代精神分析的进展和脉络。

  行为主义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不过,行为主义的著作在国内出版不多,而让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就更少。《行为主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是华生对其行为主义观点的最好概括。《超越自由与尊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是斯金纳很有影响的一本普及性读物。书中从行为主义原理出发,提出关于社会设计的许多设想,认为社会里公民们的行为最好按各种有计划的奖励(强化)体系进行塑造与控制。此书受到猛烈的批评,也受到一些赞扬。《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一书既有对行为主义原理的系统阐述,更佐之以生动实例说明原理的应用,理论与应用结合很好,是了解行为主义的很好选择。

  人本主义

  有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著作,有一本非常好的选集《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可惜此书似无新版。《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华文出版社,2002)与《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则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要代表人物马斯洛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有关马斯洛的传记有《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华夏出版社,2003;改革出版社,1998)。《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是国内全面系统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专著。《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一书介绍了弗洛伊德、斯金纳、与罗杰斯的学说,书不厚,介绍简捷明了,可作了解这三方面的不错的入门书。

  除上述三大势力外,认知心理学于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在这方面,有最新引入的《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国内王甦、汪安圣等编的《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是比较流行的一种。

  对西方心理学的各种流派的发展,国内出版了一些综述著作。如高觉敷主编的《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叶浩生主编的《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郭本禹主编的《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此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000年间推出“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丛书,共分15册,对20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中15位代表了20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各个流派和不同发展方向大师人物做了评价,从中亦可一窥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心理健康、心理自助

  国内出版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类书籍已比较可观。这方面的案例类图书以《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为首荐,此书收入了西方心理学大师的一些经典心理咨询案例,值得认真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书内容也都很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一套“心理保健与治疗丛书”,作者系德国著名心理医疗医师佩塞施基安,包括《天堂与地狱》等四本,介绍了他的积极心理治疗法。心理咨询类科普读物则以《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为首选,该书记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期间经手的10个心理咨询个案,以生动的文笔对咨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由此导致的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不适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对心理自助读物的巨大需求。这方面的书籍也非常之多,我这里仅列出部分书目:《减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你被压力压扁了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放慢生活的速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精神健康系列”(三联书店,2003,包括《不要恐惧抑郁症》等4本),等等。总的来说,这方面图书数量实在是太大了,其内容、主旨、特点也各有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介绍。还有大量的成功学、励志类的图书也包含不少心理学的内容,但我更愿意把它们单独列为一个图书门类,本文也就付之阙如。

  此外,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图书,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2004,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共6册)。

  其它

  爱作为一个有魅力的字眼,与它有关的心理学书籍颇受市场青睐。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另一本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罗洛·梅的名著《爱和意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更为大众化的读物有:《爱是一种选择》(团结出版社,2000)、《是真爱还是迷恋》(海南出版社, 2000)、《爱情方程式》(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你真得懂得爱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罗曼蒂克心理学》(文汇出版社, 2003)等。

  释梦类书籍也是受欢迎的一类。这方面的入门书推荐《梦:内心的声音》(京华出版社,1996),此书虽薄,但对了解如何通过精神分析释梦却有清晰的介绍。王溢嘉所著的《夜间风景梦》(远方出版社,1998)一书有对各种释梦理论的总结,很值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毕淑敏最近出版了《心灵7游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作者在书中发挥了她从医、写作、读心理学博士班、创办心理咨询所等多重知识经验,用散文的笔法给读者开出一道心灵保健处方。读者可以通过完成书中的游戏进行自我心理分析。

  几套丛书

  在心理学书籍出版方面,许多出版社讲究规模效应、系列效应,于是有了多套大型心理学丛书的问世。

  “20世纪心理学通览”(浙江教育出版社)这套丛书以20世纪心理学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派、一家、一人、一说为选题原则,涉及心理学历史中的各种流派。选取20世纪心理科学领域中主要学派创始人或代表者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全面反映世界心理学及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成果,展示世界心理科学的学术发展脉络,是我国迄今最系统全面的世界心理学名著译丛。此套丛书从启动至今,几年的时间中已包括:《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等约30本,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世界心理学名著译丛。

  “世纪心理学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这是浙江教育出版社致力于心理学理论书籍而推出一套涵盖20世纪世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大型丛书,作者系海峡两岸的著名心理学专家,其内容涵盖面极广,既有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史等基础分支,也包含有管理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众多的应用心理学分支,目前已有20多种书推出。这类书可基本代表两岸目前的心理学学术水平。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套丛书以名家名篇为取材对象,以学术性和权威性为入选标准,集中体现了各心理学家的学术观点和理念。其学术品位很高,目前已推出20本,重印 12种,印刷达21次。内容涵盖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普通和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当今心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构思浑宏,规模巨大,涉及范围广泛。

  “心理学丛书”、“新向导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心理学丛书分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导读、实用心理几大系列。新向导丛书则分为大众心理、儿童教育、素质教育等系列。这两套书尤其是前者在心理学爱好者圈子中有比较大的影响。其中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更是国内引入的同类书籍中最成系统也最有影响力的一套。

  “应用心理学书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是一套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担任主编,组织我国应用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共同撰写的专著型教材,目前暂包括《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12部。这套书系在选题中针对目前国内外应用心理学领域发展较快、较成熟的几个学科,切合实际地介绍了目前应用心理学的热点和焦点。

作者: 韩雪涛 来源:《中华读书报》


欢迎访问心理文萃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2006-04-15

[心理文萃]学会与压力共舞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永无止境的欲望,使人们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压力,被迫加入到亚健康的行列中。

  日本厚生省对国民健康意识进行调查,发现八成的人对于健康相当关心,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感到压力的可怕。我国社会生活的状态正在接近日本,许多人感到现代社会是

一个"压力的年代",我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压力的刺激中。

  压力形形色色无处不在

  学习压力学生从小学起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下,在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下,为了考上大学,不分白天黑夜,埋没在无边无际的题海里。学习已经不是一种快乐。据广州最近一项调查,69.5%的青少年觉得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很大。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更新加速,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因此成年人同样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工作压力由于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求职难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即使有了工作,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又时时面临"下岗"的威胁。有人指出,整个就业人群有将近一半在工作中是不愉快的,90%的人在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与他们生活目标关系不大的工作。巨大的无形压力正"追杀"着都市的白领一族。据调查,85%的白领认为自己缺乏职业安全感,担心失业、职业不稳定,缺少归属感,对可能出现的失败表示忧虑。

  生活压力人们不得不面对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抚养孩子、照顾父母、支付医疗保险这些难题。生活的快节奏、多变性,给人们的恋爱、婚姻、家庭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情感受挫机会增加。由于种种利益冲突,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情感交流日益减少。即使遭遇了困难和挫折,也找不到地方宣泄。

  压力 幸福生活的终结者

  许多人常无奈地感叹:物质条件好了,但却很难开心一笑了。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压力过大,而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致。

  无形的压力会在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引起诸多不良反应。生理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疲劳、失眠、消化不良、颈痛或背痛等。心理症状主要包括紧张、焦虑、愤怒、消极、悲观、玩世不恭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更严重的则表现出抑郁症征兆,孤僻,绝望,甚至想自杀。虽然心理压力是社会文明时代产生的一种自然形态,但是日积月累会造成某种障碍或生理机能失调,影响身心健康。

  不久前,北京安贞医院公布了历时10年在70万人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脑梗塞、脑出血等因素引发的猝死,35岁年龄组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冠心病,45~49岁年龄组的男性增加了50%, 55~59岁年龄组的女性增加了32%。同时,青年人的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脏病发病年龄降至30岁。

  压力使"职业枯竭"逼近我们。所谓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俱疲状态。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关村工作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只有53岁,比北京人的平均寿命低了将近20岁。专业人士认为这是"职业枯竭"的结果。

  压力也是人生的燃料

  大多数人认为,压力是负面的,是具有伤害性的。其实,若把压力视为积极的、正面的,就可作为生命中的"激素",促使个人成长;若视为消极的、负面的,就会成为个人的"死敌",令人喘不过气来。  加拿大医学教授赛勒博士曾说:"压力是人生的燃料。"他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应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因素。适当的压力并非坏事,若压力调适得当,会转化为动力,不仅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使自己活得更舒适、更有意义,还可驱使我们去挑战自己的能力,激发个人潜能。

  压力调节起来有规律

  既然无法逃避压力,就要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会调节心理平衡。如何舒缓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呢?

  1.淡泊功利,不必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

  医学研究证明,A型性格的人患心脏疾患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负面特质,即过高的期望不能实现时,往往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对前途悲观失望,这些才是最危险的因素。一个人的快乐,并非是它拥有的多,而是它计较的少。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

  2.放松心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情愉快时,整个新陈代谢就会改善。烦闷、懊恼、愤恨、焦虑、忧伤,是产生压力的催化剂。因此,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应当加强意志和魄力的训练,培养自己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精神,不断提高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3.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

  面对压力,转移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压力太重"背"不动了,就放下来不去想它,把注意力转到让你轻松快乐的事情上来。等心态调整平和以后,已经坚强起来的你,还会害怕你面前的压力吗?

  4.劳逸结合,寻求工作以外的乐趣。

  短期旅游、爬山远眺、呼吸新鲜空气等活动都能够开阔视野、增加精神活力。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聊天逛街,也是消除疲劳、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和精神良药。

  5.学会运用弹性思维。

  心理学家通过跟踪研究表明,一个富有弹性思维的人,往往能冷静地应对各种变化,化逆境为顺境,变压力为动力。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弹性思维,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潇洒气概,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崔永华 发布时间: 2006-04-14 14:57 来源:健康报



欢迎访问心理文萃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2006-04-13

[新闻动态]儿童比30年前严重退化 更贴近书本而非自然



伦敦国王学院教授的一份调查给人们敲警钟:孩子们的能力在逐年退化


胎教要讲究科学指导,食品要有益大脑发育,玩具要能够开发智力……怀着一颗殷殷之心的家长都希望借助各种方法和经验把孩子培养成材,并在现实生活中锲而不舍地贯彻着这一"宗旨"。那么,经过这些科学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与30年前他们的同龄人相比,是不是应该更聪明呢?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近日刊登了伦敦国王学院教授菲利普・阿迪的一份相关调查,结果也许会让很多家长和老师大跌眼镜。这个调查也促使专家们开始拷问现行的考试体系,并呼吁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彻底改革。


现实:孩子能力退化严重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这篇文章中写道:近十年来,人们被告知,孩子们的身高一代高过一代,他们的头脑也更加聪明。每一年都会有出类拔萃的学生们把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GCSE)成绩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小学生们的国家数学与英语考试成绩也在逐年提高。


正当家长对孩子的寄望越来越高时,英国知名教育研究学者菲利普・阿迪和同伴、心理学家迈克尔・谢伊尔夫妇的调查结果却给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迎头泼了一盆冷水。阿迪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孩子远不如30年前的同龄人"聪明",孩子们的能力正在逐年退化,如今11岁孩子的能力水平只相当于30年前的8岁孩子。


阿迪和谢伊尔夫妇用几年的时间调查了2.5万名儿童,调查方法是让他们做一份试卷。他们说,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在学校的考试内容已经逐渐产生变化,但是这份考卷绝对与1976年问世时一模一样。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有适龄儿童做过这份考卷。于是,阿迪和谢伊尔夫妇将3个时段同龄孩子们的考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论让他们大吃一惊。


1976年,有约33%的男孩和25%的女孩在这个测试中获得高分,而到了2004年,获得高分的比例急剧下降:男生下降到了6%,女生更只有可怜的5%。对比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比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接受测试的同龄人的水平倒退了2至3年。


根源:亲书本而远自然


考卷上有一道非常简单的问题是这样的:把一个细高容器倒满水,然后把细高容器中的水全部倒入另一个矮胖杯子中,最后再把细高容器重新灌满,问,这时细高容器和矮胖杯子所装的水是不是一样多?


"你无法想像有多少孩子的答案是错误的,这简直太可怕了,"谢伊尔夫人,科学家丹尼丝・金斯伯格说。


还有一道题目这样问:有两个体积相同的物体,一个用黄铜制成,一个用橡皮泥制成。把它们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放入哪个物体的容器溢出的水更多?──2004年,答对这一问题的孩子数量还不到总数的20%。


"这真令人震惊,"阿迪教授说,"十一二岁孩子的总体认知能力退化严重,在过去的30年里,这一退化现象一直没有间断,并且今天还在继续。"


那么,现在的孩子们究竟缺失了什么呢?是智力退化还是对体积和密度等概念的理解力下降了呢?研究人员表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有。金斯伯格说,这一测验既反映了孩子们的智力水平,也反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甚至可以说反映出了孩子们处理棘手新问题的能力。过去,人们经常把孩子在这一测验中的表现和他们能否在GCSE考试中获得高分联系在一起。不过现在看来,这种联系已经消失了。


那么,孩子们的表现为何如此差劲?我们可以找出不计其数的理由,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不再到户外玩泥巴,沙坑也已经逐渐在小学校里"灭绝",孩子们的时间都被应考填满。

阿迪说:"孩子们被教导着为强化基本功──读和写──而忙得团团转,还要应付那些令他们焦头烂额的大小测验,这限制了他们认知水平的发展。他们只掌握一个结果,却弄不清原因,不善于思考,也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

解决:学校家庭双管齐下


如果这几名专家的观点正确,孩子们的确正在丧失思考的能力,那么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就是:他们在小学校里接受的教育还有何价值?年复一年不断提高的分数线又有什么意义?国王学院教育学教授保罗・布莱克正在呼吁有关部门重新评估英国小学的教学内容。


金斯伯格说,为了遏制孩子能力退化的趋势,家长们也应该尽一份力。她说,家长们应该注意一下,"孩子们是什么时候不再玩泥巴和拼装玩具,转而投向电视和电脑游戏的怀抱"?阿迪则建议说,家长们应该关掉电视,"和孩子们一起围坐在餐桌前,讨论一下诸如'如何救助受困泰晤士河里的鲸鱼'这类问题"。

欢迎访问新闻动态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来源:新华网(06/04/11)

2006-04-12

[新闻动态]谢军博客泄露“第二职业” 棋后竟当起 “心理医生业”

在日前结束的国际象棋联赛前3轮比赛中,谢军忙里偷闲,帮助了一个因无法承受高考的压力而最终精神濒临崩溃的男孩子。谢军告诉记者,虽然她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但凭借那个男孩对自己的信任,还是成功地帮助了他。--psyche.spotquick.com

在自己的博客里,谢军写到:"那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最终他可以跟我讲一些内心里的话,我真的非常高兴。"

  "我不是心理医生"

  "我不是搞咨询的。虽然我是心理学博士,但这跟咨询完全是两回事。其实咨询只是一门选修课。"自从退出一线比赛后,谢军的另一个天分被挖掘出来———心理咨询。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很多人都误将谢军这个"心理学博士"当成了心理咨询师。

  在这个误解下,谢军本来异常忙碌的北京棋院院长工作变得更加多元化,为北京队的队员排解"心理问题"成为了谢军目前主要的工作之一。"有时我们队里的队员遇到了什么心理的困难,都会来找我,但这些都只能算是辅导,跟她们聊聊天,当个知心大姐什么的。"

  名气帮了谢军的忙

  谢军说,她之所以可以在棋界中以有限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家,其中她的名气也起到了不小的所用。"我在棋界做这个很占便宜,在于别人信你。假如说,'谢军———著名心理学家'这样的牌子往外一戳,再加上棋后的名气,那生意肯定好得不得了。就是说,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对你的定位是很看重的。包括那天那个孩子,如果他不是下棋的,他事前不知道谢军这个名字,我想效果也不会那么好。"

  虽然只是"业余辅导",但谢军对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实力还是很有信心。"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可以做一些这样的事情,毕竟我还是学过这些专业方面的知识,跟一点都没有学过的人不同。如果说平常有机会遇到这种需要帮助的人,而且我正好有时间的话,我会很高兴去帮助他们,但这个不会是我将来的发展方向。其实我的兴趣不在这,它只是我辅修的一个东西,如果要把它学得很精的话,需要去接触更广泛的领域,那就太累了。"

  "我觉得还可以更好"

  谢军开玩笑说,她不打算"以此为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她的辅导课程其实并不全面,最多只能是在棋队中有所建树,但真到了社会上的话就没那么灵了。

  "以我目前的专业知识,应付她们还够,但我觉得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在队里,那些小队员们所发生的事都是我曾经经历过的,她们的困惑不说我都知道。所以在听她们诉说时,我都可以根据她们的特点有一个比较专业一点的引路。但这个要是放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什么人都有,问题也多种多样。比如说,爱情、职业、家庭矛盾什么的就不是我所能应付得了的了。"谢军说日前能够帮助那个不认识的男孩可以算是个奇遇。"我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多少级浮屠嘛。但真的是很高兴。"

2006-04-11

[新闻动态]模仿胎儿动作据信有助改善学业成绩

英国学童
研究称原始动作训练使学生进步

一项新研究显示,让学童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动作,有助改善他们的学业成绩,但有关方面希望进行更多研究,然后才考虑在学校实施这种做法。--psyche.spotquick.com

有关的研究是在北爱尔兰进行的,由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的朱莉-安妮乔丹-布莱克博士(Dr. Julie-Anne Jordan-Black)负责,并且得到课程、考试与评分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Curriculum,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CCEA)拨款资助。

以前这种理论一直没有得到确实的试验,但是,专家说,这次最新研究的结果让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吃惊。

这种身体锻炼运动称为原始动作(Primary Movement),由心理学家马丁・麦克菲利普斯博士(Dr. Martin McPhillips)开发,是基于胎儿仍然在母体内发育的时候的动作设计的。

锻炼运动

胎儿
胎儿在母体的活动被称为原始动作
专家说,让学童每天在课堂仿效胎儿的动作进行运动有助改善他们的学业表现。

研究工作在北爱尔兰的13家小学进行,为期超过两年的时间。研究人员测量了学童在研究开始前与完成原始动作锻炼后的学业表现。另外一些学童则不参加研究,以作比较。

马丁・麦克菲利普斯博士说,他们有时候特别设计,把原始动作包括在学童的唱歌、跳舞的活动之中。

负责研究工作的的朱莉-安妮乔丹-布莱克博士说,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参与原始动作训练的学童在数学、拼写与阅读方面的平均能力大大提高。

更多证明

参加研究的学校也说,有关学童得到好的成绩。

为这次研究提供拨款的并且得到课程、考试与评分委员会的发言人说,研究显示这种运动对学童的学习有影响,但是表示,在北爱尔兰各地推行这种锻炼运动之前必须得到更多的证明,显示运动真正有效。

负责研究的专家已经指出,在澳大利亚进行的类似研究显示参加锻炼的学童的学业显示出类似的改善。

来源(bbc中文网)

欢迎访问新闻动态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2006-04-10

[新闻动态]哈佛学生争上“快乐学”课程 期望改善生活质量

哈佛大学的学生莫不是出类拔萃的未来精英。不过,本学期哈佛"上座率最高课程"却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面对台下近900名学子,主讲人本-沙哈尔并没有大讲如何获得成功,而是深入浅出教授快乐的秘诀。

积极心理学

本学期每周二、四中午11时30分至13时,855名哈佛大学学生都将在本-沙哈尔带领下一同体验"积极心理学"。

帮助学生们学会"自我帮助",是本-沙哈尔开设本课的初衷。他解释说:"人们能在书店中看到许多自我帮助的书籍,大部分写得都不错,但缺少实质内容……而心理期刊又偏重于学术研究,严谨却难理解。"

psyche.spotquick.com 本-沙哈尔并非开设"自我帮助"课程的第一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主任塞利格曼是这项运动的发起者。该中心在声明中阐述道,心理学研究过去主要将矛头对准人们所承受的心理痛苦,但忽略了有关生活质量的其他课题,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基于一种理念,即人们所需求的不仅是终结痛苦,人们期待充实的生活"。

接受你自己

教授快乐的课程本身当然就不该让学生感到痛苦,本-沙哈尔似乎深谙此理。他本人就对"快乐做人"理念身体力行。他宁愿放弃成为终身教授的机会――只因他不喜欢定期发表论文的"义务"。

就读于剑桥大学的本-沙哈尔承认,自己对纯粹的学术研究不太感兴趣。因而,他在"积极心理学"课程中也并不偏重于学术研究,而是从实用着手,还引入不少流行文化,这也是赢得学生青睐的原因之一。在谈到完美主义问题时,他所举的例子包括流行音乐及晚间电视节目中的喜剧片断。

本-沙哈尔在最近一次课堂上提出的口号就是,"学会失败"。他告诉讲坛下一贯优秀的学生们,失败无可避免,因此有必要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学生评价高

"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的火爆让本-沙哈尔始料未及。他认为,学生在学校刊物上给予积极评论,大大提高了这门课的知名度。

当然,不少学生喜欢这门课是因为它"好过"。根据投票结果,以5分为满分,"积极心理学"的难度系数为2.1分,作业量仅为1.5分。不过,23%体验过"积极心理学"的学生说,这门课程"改善了本人的生活质量"。 孙浩(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相关链接

怎样才能快乐?

本・沙哈尔提出"六点秘诀":

第一,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人们总是要面对恐惧、悲伤、焦虑等各种积极或负面的情绪。

第二,快乐需要意义。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人们参与的活动最好既愉快又有意义。如果这一点难以实现,一定要帮助自己寻找一些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快乐推进器"。

第三,头脑说了算。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比如,人们将失败视为灾难还是学习的机会,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

第四,越简单越好。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而牺牲掉快乐。

第五,身体也重要。不要忘记一点,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裨益。

第六,感激要说出来。人们总是拥有太多"理所当然"。学会欣赏和感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相当重要。

 

本・沙哈尔在"积极心理学"课上

欢迎访问新闻动态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2006-04-09

[新闻动态]人性本善找到科学根据 婴儿天生有助人的欲望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但最近,科学家帮助 人们找到最终答案。据美联社3日报道,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这 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

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3月2日,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利他主义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内克说,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揭示出人类「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如何产生。

沃内克提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发育出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第二,婴儿发展出「亲社会倾向」,渴望融入社会。一般来说,婴儿到18个月大甚至更早就会具备这两个条件,拥有了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过沃内克补充道,婴儿助人为乐是有条件的。婴儿们会判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实验中,如果研究员故意把书碰倒,把夹子丢到地上,婴儿们通常不会伸出援手。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令科学家不解的是,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科学家得出人类行为的结论后,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动物。结果发现,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虽然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会互相协作,但往往带有实质的目的。有些动物会成群结队觅食,共同抵抗捕猎者。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甚至拥有更多人性化的一面。曾有报道,一个3岁的男孩掉进大猩猩笼子里,大猩猩亲自把男孩递出来。

科学家试图找到大猩猩这种利他主义的动机。他们曾仔细研究了与人类最相近的动物大猩猩的行为和心理。在三四岁大猩猩身上做同样的捡东西实验。结果发现,大猩猩也会捡东西,但缺少主动性。大猩猩的助人动作只限于捡起来,不像婴儿那么急切。

而且如果援助动作比较复杂,大猩猩就会无动于衷。它们不会费劲去捡掉在盒子里的东西。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家琼・希尔克说,如果大猩猩能够明白人的意图,也愿意帮助人。但它们助人的理由和婴儿绝对不同。

延伸阅读

黑猩猩跟人类从同一个祖先处继承了相互合作的本性

发表于同一期《科学》杂志上的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院的另一个研究显示,黑猩猩能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它们甚至懂得选择「专家型」的黑猩猩来帮助自己。

研究者把成年黑猩猩放进一个笼子里,笼子外是一块放有食物的木板,用手拉两条绳子就可以把食物拉近。但是,在某些实验中,研究者故意让两条绳子相距太远,黑猩猩凭一己之力无法拿到食物。于是,黑猩猩只好打开临近的笼子门请另一只黑猩猩帮忙。

研究者艾丽西娅 ・麦利斯说,黑猩猩还会比较跟每个合作者的成功率,最终选择那些在获取食物方面更灵活的合作者。「在除了人类之外的其他动物的合作行为中,我们从未发现哪 种动物对合作有如此深入的理解。」在实验中,当科学家让黑猩猩从两个伙伴中挑选一个时,它们总是挑那个能更好地帮助它们完成拉绳任务的伙伴。通过以上两个 实验,科学家得出结论:黑猩猩是非常注重合作的动物,黑猩猩不仅知道自己何时需要帮忙,还了解自己的角色、其伙伴的角色,而且选择它们希望合作的对象。

编辑: 纪惊鸿

本文摘自2006年3月北京科技报

编后语:现在有人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挂在嘴上,为自己自

私自利的行为找借口。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有好善好德之心,有助人为乐之心,这是人的本性,天良啊!违背本性而动,逆自然之道而行,只会活得越来越郁闷、道路越走越窄、离幸福越来越远。

回归本性,道法自然才是我们自己最明智的选择。

原文链接:http://sci.ce.cn/mainpage/mainnews/200603/09/t20060309_6321509.shtml

欢迎访问新闻动态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支持本站发展,请点击广告,谢谢

[新闻动态]最新研究显示负面情绪损害上班族的身体健康

[新闻动态]最新研究显示负面情绪损害上班族的身体健康
美国密歇根大学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害怕失去工作的心态给该国上班族的身体健康状况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据美国"每日健康新闻"网站4月3日报道,此项研究显示,由于对现有工作缺乏安全感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可以等同于因严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研 究涉及的对象为1000余名年龄在60岁以下的男女在职人员,他们先后接受了两次访谈,其中的间隔大约为3年。研究人员对搜集上来的相关信息进行了仔细分 析,约有25%的研究对象在这两次访谈中至少有一次表示他们对于能否保住目前的工作而感到忧心忡忡。那些声称自己总是对工作前景没有信心的人往往会对其自身健康状况给出一个较低的评价。与在两次访谈中都表示自己对现有工作充满信心的人相比,前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达不到良好或优秀程度的可能性要高出大约2倍。
尽管在任何地方上班你都会为能否保住现有工作而感到提心吊胆,但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在私营部门工作的人要比公营部门的上班族更容易受到由此而带来的对于身 体健康的负面影响。通过本次研究人们还发现,这种工作前景上的不安全感对于黑人上班族的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尤其明显。那些经常感到工作没有保障的黑人员 工出现较强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怀有同样担忧的白人的将近3倍,而与认为自己端着"铁饭碗"的白人相比,这一数字则达到了超过4倍的水平。
   该研究报告分析说,造成上班族健康状况出现如此变化的原因或许在于美国劳动力市场眼下日渐流行的几种做法,比如通过外购来获得更多的服务或产 品,企业规模缩小以及那种工作时间及福利待遇均大打折扣的非标准就业岗位的大幅度增加等。研究报告已于4月1日被提交给了正在洛杉矶举行的美国人口协会年 会。(国际在线独家资讯 张咏)
来源:国际在线(06/04/07)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8387537

欢迎访问新闻动态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心理文萃]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一种别无选择的探索(王登峰 侯玉波)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科学心理学却是"舶来品"。从京师大学堂在100多年前首开心理学课程到今天,几代心理学家在该领域不懈耕耘,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和研究发现,而且不断扩展了心理学服务经济社会的范围。然而,中国的心理学却一直没有改变跟随别人(首先是西方,随后是前苏联,目前又是西方)的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的局面。甚至在教科书中凡是涉及心理学历史溯源的地方,都只能见到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而很少能见到中国先贤的观点。==>psyhe.spotquick.com

  心理学与文化

  心理学作为一个建立于西方的现代科学,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西化的色彩。这种西化色彩的主要表现是:西方心理学家认为他们所建构的心理学理论不仅适合分析欧美背景的西方人,而且对欧美之外的其他文化中的人而言,也是适用的。在心理学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在主流的西方心理学体系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文化心理学在西方的兴起,这种轻视文化的观点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德沃斯与黑普勒提出了文化心理学这个名称,并主要关注文化与人格的关系。以此为研究思路,学者们从文化内涵与社会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发现个体的动机兴趣、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从美国学者米德对文化与国民性关系的研究就发现,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是社会传统和文化模式通过社会化塑造的产物,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著名文化心理学者许琅光的支持,许琅光通过对中国人生活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文化的广泛影响。

  此后,关注文化的心理学家更是从各个领域探讨文化的影响问题,科尔认为文化在人类的心理构建中起着中心的作用,文化与心理彼此互相依赖、无法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与科尔的观点相似,鲍什提出的象征行为理论甚至把文化看成是行为的"场":行为的文化"场"既包括物质内容,也包括这些东西具有的内在意义。什威德进一步整合了上述观点,认为个人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种意向世界,人类不断地从中寻求意义与资源。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如果脱离了文化这种特殊的意向世界,就不能真正理解个人心理如何运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中,心理学家开始从不同的层面上探索文化的影响问题。霍夫斯泰德通过对来自60多个国家的 11600名IBM员工的研究,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和男性化―女性化四个维度对文化加以区分。垂安迪斯在此基础上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分析与研究,是这个时期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亮点之一。除此之外,马库斯对东西方人自我的文化分析,尼斯比特和彭凯平等人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都从更深层次上指出了理解文化影响的思路。所有这些努力都得到了主流心理学的认同,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津巴多在他的心理学科普系列影片中,把文化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看成是心理学发展最新同时也是最有希望的领域。

  推动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原因

  尽管文化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已经受到了西方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心理学相对落后的中国,对文化的关注在许多研究领域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许多研究依然走着西化的道路――将西方文化下建立起来的理论、概念、方法直接应用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目前国内心理学的两大应用领域,即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人力资源开发都主要依据的是西方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而这两个领域都直接涉及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特点,相对于基础心理学而言,与西方文化与西方社会的差距最大。例如,中国人的家庭功能、结构、互动方式与西方的家庭一定有相似的地方,但差异同样明显,西方的家庭治疗能否直接应用于中国?西方的企业对员工的能力、个性以及素质方面的要求能否直接移植到中国员工的身上?一句话,西方的心理学理论能否成为中国心理学应用领域中"不需证实的、先验的"理论基础?

  伯特兰・罗素在"中国的文化问题"一文中写道:"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因而即使中国人不对其他国家的人产生影响,中国的问题本身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事实上,中国的事态发展无论如何也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未来的200年将表明,中国人何去何从,将是影响整个世界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问题不仅对于亚洲,而且对于欧洲和美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心理科学本身是一座大厦,那么这座大厦的建构如果离开了对中国人的分析,那它就将是一个先天不足的作品。实际上,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在政治领域关于文化的争论也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提供了必要的思路。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受到的批评就可以看出,即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政治和经济再强大,以此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不可能成为全球的标准。

  但是,我们强调文化并不是要否认西方心理学本身的价值,实际上,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西方日益成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教育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接仿效的模板。借鉴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并能直接在高端开始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是,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在不断解决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过程中才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当时并没有太多的理论和方法可资借鉴,只能从实际应用的要求出发进行探索,却也因此造就了西方心理学的繁荣。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条件与思路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心理学的需求日益扩大,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西方成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和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参考。然而,要解决中国人的问题并没有捷径可走,直接接受西方的理论、概念、工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的问题。相反,只有建立适合中国人实际的理论、概念和工具才是最根本的。在不断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才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因此,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或本土化应该首先明确,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所解决的问题与西方心理学所界定的内容是不一致的,西方的理论、概念和工具只能提供参考,而不能直接解决我们的问题。其次,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西方的理论、概念和工具,树立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从事心理科学研究的规范,同时需要系统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特点,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西方的理论概念和模型的适用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现在西方在学术上的霸权,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西方人自觉不自觉的会把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模型认为是人类的理论、人类的概念、人类的模型。实际上他们的理论、概念和模型只是西方价值和西方文化的产物,到了其它国家是不是适合仍是问题。第三要大胆创新,不断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理论。尽管开始时所提出的理论和假设也许是很不完整的,但只要一步一步地去做,就一定会逐步完善。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心理学家已经在十几年前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并且有几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比如"大五"人格与"大七"人格的争论,学者们从中国文化本身出发,从汉语词典中选择出用来描述人格的形容词,通过对数以万计的被试的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人的人格维度是七个,而不是西方心理学家所认为的五个,从而为文化影响人格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再如关于中国人自我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理解中国人自我的思路。他们先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提出中国人自我的两种取向―――自我取向和社会取向,然后采用中国化的思路,让中国人自己撰写能够衡量这两种取向的题目,通过对这些题目的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个衡量中国人自我的结构量表,这个量表包含的维度有:个人取向、关系取向、团体取向、他人取向和性灵取向(自我的宗教方面)。还有关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研究,我国学者从分析中国人思维的特性入手,通过对3000多被试的数据分析,确定了中国人思维的三个维度:联系性、变化性和矛盾性。以此工具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思维和认知、身心健康、领导行为与观念以及社会适应性等的影响,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这些仅仅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开始,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学在生活中重要性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我们自身的文化对我们自身行为的影响。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有着光明的前景。


欢迎访问心理文萃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心理文萃]行走在心理学的山阴道上――当代心理学研究热点一瞥

从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心 理语言学等到应用的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临床咨询学、心理咨询等等,继而又衍生出更多的交叉学科,如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儿童发展病理心 理学、儿童发展心理语言学等等,心理学正不断扩张着它的版图。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也许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它意味着心理学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和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正像在卡尼曼的颁奖词中说道:"他把心理学的,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判断和决策的研究思想,结合到经济科学中。"

psyche.spotquick.com

    正如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所言,"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短暂的历史是以冯特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肇始。在此之后的100多年,心理科学先后大致有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革命等主流学派,几经纷争而又不断发展壮大。当代心理学出现了新的研究动向,本文参考我国一些心理学者景怀斌先生等的研究成果,试着带大家到当代心理学的山阴道上走走看看,"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认知研究方兴未艾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1950年代末期,70年代后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方向,它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当代的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动向是与神经科学、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结合,典型代表是目前居于主流地位的联结主义理论。它模拟真实生物神经网络,认为信息是整个交互作用的神经节的激活模式,只是信息并不存在于特定的地点,而是存在于神经网络的联结中或权重里,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联结主义对视觉、学习、记忆和语言等心理过程都做出了新的说明。"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近年来美国权威心理学刊物《美国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刊物上连续刊发了一些文章,反思传统中立化心理科学模式的缺陷和弊端,表现出对于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而在非西方国家跨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也蓬勃展开。与此同时,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也日渐关注文化因素,如认知心理学的生态模式认为认知活动发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着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揭示出,几乎儿童的每一步成长都印着文化的痕迹;健康心理学也日益重视文化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这种趋向在各个方面都如此明显,以致这种转向被称做是心理学中"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

  心理健康研究备受重视 心理疾病被称作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近年来西方国家纷纷加大了心理健康领域的科研投入,单就具体研究中的应对(coping)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到1998年,心理学数据库中有关应对的研究论文达到2.3万篇,在心理学论文中的比例由1967年的0.35%升至1999年的3.15%。心理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咨询师兼容并蓄,采用综合性的疗法。短期疗法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现代社会物质上的丰富是否与人的幸福感成正比呢?对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是当今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向,对此的探讨有助于回到何为人真正的需要这个命题上来。

  积极心理学兴起 过去的心理学更多关注强调消极状态和病态心理 如心理创伤、失调等问题
,而积极心理学试图理解人们的健康方面,也就是基本的人类力量和资源,于是出现包括利他主义的本性、聪明、成长、创造性、精神性、宽容性、感激、社区、希望和爱等许多方面的研究主题。另外,积极动机不但要使个人能够满足自我的稳定和成长需要,而且同时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并且把自己整合到健康的社会中。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正在重新拓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许多类似问题。

  遗传(天性)与环境(教养)之争仍在继续 遗传和环境哪一个影响更大?这似乎是心理学永恒的问题。近年来人们重新关注进化和遗传对人类心理机能的贡献。行为遗传学通过选择性喂养(研究动物)、孪生研究和收养研究三种方法来确定遗传和行为的关系。而进化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的基本心理机制是选择进化的结果,即他们之所以存在并持久是因为适应生存和成功繁衍的结果。他们研究了人的认知机制、性别差异、性别角色和择偶偏好等等有趣的问题,例如巴斯教授提出男性在配偶偏好中相比女性更强调未来配偶的生理吸引和相对年轻,这与男性更看重配偶的高生殖能力的假说一致。

  研究方法更加开放和灵活 自心理学诞生以来的学院派心理学都强调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现在相比较而言,研究方法不再那么极端,既强调量的研究也重视质的研究,许多心理学家认识到质的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研究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过去在心理学中本没有地位的一些非科学主义的方法,如现象学研究方法也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心理学家在应用这些方法时并非完全与传统相背离,而是尝试与科学主义的做法进行一些靠近,于是就出现了现象学的定量方法。

  注重心理的内在过程研究 目前心理学家们特别希望通过追踪,通过控制一些变量观察分析结果,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心理活动的因果规律和找到有效的控制心理和行为的方法。他们重视个人深度心理过程研究,认为传统的心理学是个体间
between persons 的研究,这样,很多个人内部的信息被忽略掉了,应当进行个人内部
with in persons
的心理研究,与这样的趋势对应,出现了诸如日常经验分析、经验样本等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还有很多,不能一一介绍。南京师大的叶浩生教授梳理了心理学发展的脉络,认为当代心理学主要表现出了三个转向:(一)、从原子论的思维方式转向整合的思维方式,转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2、从元素组合认识方式到综合分析认识方式的转变;3、从上向因果关系的思维到双向因果关系思维的转变。例如,生理因素影响心理因素,但是心理因素也影响生理状态,两者之间有一种双向的因果关系,并非单向的由某种因素决定另一种因素。(二)、从自然主义心理科学观转向社会文化的心理科学观;(三)、从单一文化模式转向多元文化模式。



欢迎访问心理文萃分类中的其它文章。

支持本站发展,请点击广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