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2

[美食健康]塑料 食物 健康


塑料这东西,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信你举目四望一下,必然能看到许多塑料制品。比如现在映入我的眼帘的,就有装着润肤霜的塑料瓶,塑料的圆珠笔、百叶窗、储物箱、晾衣架、电视遥控器、吉他拨片、相框,玩具车(哈,你是不能猜到我是在哪儿写的这文章的啦)... ... 对了,我用来写这篇文章的电脑也是塑料外壳。

塑料在厨房里的用处就更多了,装水,放菜,存食物,哪里也少不了它。

和对太常见的东西,人们常常更不了解。塑料无处不在,我们也理所当然的使用着各种塑料制品,根本不会想到去关心塑料的种类,更不会想到它们还会还能对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当我收到女友发给我的一篇介绍塑料的文章后(文章附在后面),我还是小小的震惊了一下。作为食物容器的塑料制品,竟有着7种之多的分类,而每种分类对健康的潜在威胁也是不同的。

看了这篇小文章,我先是跑到厨房看了看我常用的塑料容器们,把不好的塑料瓶什么的,都扔掉了。为了各位读者的健康,我来分享一下这篇小文。这里先声明一下,我并没有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因此对于文中的各种描述并不保证其真实性。我只是个人信其有。

目前食品工业中用来做包装材料或者存贮容器的塑料大概有7类。要想分辨其是哪一类也相当容易:这些包装和容器上都会有一个如题图所示的内有数字的三角标志来标明其所属种类,三角下面的英文字母则是塑料种类的简称。我在这里将标有数字“1”的塑料称为“1号”,以此类推。各个种类塑料的通常用途和需要注意的健康问题在短文中都有写,我就不赘述了。

在转发这篇文章之前,我先总结一下使用塑料的注意事项。日常生活中,在两种情况下使用塑料可能会带来健康隐患:一,高温。二,重复使用。

大多数的塑料都不耐高温。高温下,塑料制品不但容易损毁,更会释放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耐高温的塑料只有5号塑料。

很多人出于节省或者保护环境的考虑,重复使用塑料容器。可是塑料制品看上去虽然平整,但其实表面结构复杂,往往难以清洁,容易附着有各种残留。这种残留不但有上一次使用时的食物残留,也经常包括清洗时的洗涤剂。要注意,市场上的清洁剂配方没有针对塑料制品的。在清洗塑料制品时应当尽量不使用清洁剂,洗涤剂。应用室温或者低温清水洗涤为好。

Take home message: 除了5号塑料制品外,尽量不用塑料容器盛食物,尤其不能用塑料容器盛热的食物。不要重复使用塑料容器。如必须重复使用(5号塑料),要仔细清洗

以下为转载内容

只有大桶的农夫山泉不透明的桶是写着2,

其他不管再怎 么漂亮的瓶子全部是1,为了大家的健康,特别转载了这篇文章,
希望大家相互转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隐患,大家健康地生活!

尤其是喜欢外卖中餐馆店的那些白色塑料饭盒,到家换掉再加热。

喜欢给GG做饭的MM,塑料餐具全部换掉吧,还是老祖宗的瓷碗最好!

谢谢楼下MM说的 不要在车子后备箱里放一箱子水 车子加热了 塑料瓶也会释放毒物

外出旅行可以带放冰块的箱子 再放入水瓶

因为连续十六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女孩得了癌病。瓶里面含一 种叫做PET的塑料材质,用一次是安全的,如果你因节俭或方便而重复使用,就有致癌危机。


三角型里面有数字 。


数字1

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
常见矿泉水瓶、 碳酸饮料瓶等 。耐热至70℃易变形, 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不能放 在汽车内晒太阳;不要装酒、油等物质

数字2

HDPE高密度聚乙烯
常 见白色药瓶、清洁用品、沐浴产品。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装其他物品。清洁不彻底,不要循环使用。

数字3

PVC 聚氯乙烯
常见雨衣、建材、塑料膜、塑料盒等。可 塑性优良,价钱便宜,故使用很普遍,只能耐热81℃.高温时容易有不好的物质产生,很少被用于食品包装。难清洗易残留,不要循环使 用。若装饮品不要购买

数字4

PE 聚乙烯
常见保鲜膜、塑 料膜等 。 高温时有有害物质产生,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乳腺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等疾病。 保鲜膜别进微波炉。

数字5

PP 聚丙烯
常见豆浆瓶、优 酪乳瓶、果汁饮料瓶、微波炉餐盒 。熔点高达167℃,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 重复使用。需要注意,有些微波炉餐盒,盒体以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1号PE制造,由于PE不能抵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 进微波炉。

数字6

PS 聚苯乙烯
常见碗装泡面 盒、快餐盒 。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 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装酸(如柳橙汁)、碱性物质后,会分解出致癌物质。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别用微波炉煮碗装方便面。

数字7

PC其它类
常见水壶、太空 杯、 奶瓶。百货公司常用这样材质 的水杯当赠品。很容易释放出有毒的 物质双酚A,对人体有害。使用时不要加热,不要在阳光下直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