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8

[心理藏书]Handbook of Brain Connectivity 100


作者: Jirsa, Viktor K. (EDT) / Mcintosh, A. R. (EDT)
ISBN: 9783540714620
页数: 387
定价: $139.00
出版社: Springer Verlag
装帧: HRD
出版年: 2007
文件格式:文本PDF,清晰
文件大小:9.18MB

【conge按】
如果各位注意到心理藏书系列文章的题目,就会发现有些题目后面是有数字的,比如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099)SPSS 11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 高级篇 (072),还有今天的这篇Handbook of Brain Connectivity (100)。文章题目后面的数字的意义一点儿也不难猜,就代表着该文是心理藏书这个系列中的第多少篇文章。这个数字同时还是我在收心阁中分享的心理学书籍的册数。没错,今天发的是第一百本。

我记录发布篇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当初在开始这个系列的时候,跟我自己也跟我的mm说过,等我发够100本心理学书籍就停。100本,不是个大数目,但也不小。按照我当时的计算,我每个星期发两本的话,得需要一年的时间。我当时计划的,也是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这件事。可是事实上呢,我用了更多的时间。

心理藏书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2006年4月3日,介绍的是一本网上找到的学习SPSS的小册子。然后是荣格的Psychological_Types。那时候我在网上找书的能力很弱,这头两本发布时都没有简介信息,内容也不全,第一本甚至不是书,第二本也不全。我那个时候觉得网上心理学的书那么少,如果真的能找到一百本书集中到一处,真的会是很有用的资源。于是,我把在网上搜罗音乐/电影的精力,转移到了寻找心理学专业电子书上来。

一开始,我是没有目的性的,找到什么书都往这里塞。想法很简单,只要有一个人从我这里下了书,读了,我就算是做了一件好事。我于是下书,传到网盘,发布,然后看着网盘上的下载统计偷笑,也为那些长时间无人下载而被网盘清除的文件惋惜。于此同时,我找书的能力日渐增强。而硬盘上的书也越来越多(我在搜集心理学书籍的时候,也顺便收了许多文史哲的书)。凡是酷爱下书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书下载的越多反而读的就越少。这个悖论使得我的硬盘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头脑却越来越空。

书是用来读的,因为下书而耽误读书实在是一件可笑的事情。经过思考,我决定还是放弃批量下书的愚蠢举动,开始有针对性的先读而后发。再加上这几年来我频繁生病,情绪是好时坏,经常很长时间不写博客。这样一来,我发书的速度大大降低。但是与此伴随的,每发一书都是自己先读过,有时附上一些自己的心的。这就使得发书这件事脱离了搬运工的性质,而变得有意义起来。

可能是我发的这些书,专业性太强了,趣味性不足,虽然书中有自己的心得,但是也没能引起太多人的讨论。这是我自觉的挺遗憾的一件事。

无论如何,发百本心理学书籍的目标,在今天完成了。我近期会整理一下书目,把失效链接补充一下。然后,这个系列,就此停手。

以哪一本书作为本系列的终结曾经是我思考过的问题。我一度想把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作为第100本来发布的,因为它是我自己做成文本PDF的。但转念一想,凡事不必太执着,反正这个心理藏书系列的结束就是突兀的戛然而止,又何必追求结尾的“绚丽”“完美”呢?
Handbook of Brain Connectivity 这本书是我正在看的,主要讲的是研究大脑连通性的各种方法、模型和应用的新进展。薄薄的一本书汇集了计算神经科学届诸位大牛们的最新研究进展,是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的人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希望这书与各位有益。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Part I. Principles Underlying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ivity

1. Neuronal Dynamics and Brain Connectivity
Michael Breakspear, Viktor K Jirsa

2. Time Delays in Neural Systems
Sue Ann Campbell

3. Connectivity and Dynamics in Local Cortical Networks
John M Beggs, Jeffrey Klukas, Wei Chen

4.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Functional Brain Dynamics
Olaf Sporns, Giulio Tononi

5. Anatomical Concepts of Brain Connectivity
Rolf Kötter

Part II. Technology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6. Primer o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for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Thomas C Ferree, Paul L Nunez

7. Functional Imaging of Brain Activity and Connectivity with MEG
Felix Darvas, Richard M Leahy

8. Insights into Brain Connectivity Using Quantitative MRI Measures of White Matter
Andrew L Alexander, Nancy J Lobaugh

Part III. Analysis and Measures of Brain Connectivity

9. Simulation Frameworks for Large-Scale Brain Systems
Barry Horwitz, Fatima T Husain

10. Models of Effective Connectivity in Neural Systems
Klaas Enno Stephan, Karl J Friston

11. Multichannel Data Analysi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Maciej Kaminski

12. Beamform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Brain Connectivity
Armin Fuchs

13. Frequency-Dependent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alysis of fMRI Data in Fourier and Wavelet Domains
R Salvador, S Achard, ET Bullmore

Part IV. Behavioral,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14. The Role of Neural Context in Large-Scale Neurocognitive Network Operations
Steven L Bressler, Anthony R McIntosh

15. Neural Coordination Dynamics of Human Sensorimotor Behavior: A Review
Kelly J Jantzen, JA Scott Kelso

16. Maturation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Human Brain
Tomáš Paus

17. Brain Connectivity and the Spread of Epileptic Seizures
John G Milton, Sozari A Chkhenkeli, Vernon L Towle

18. Large Scale Brain Dynamics and Connectivity in the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Nicholas D Schiff

免费下载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6-17

[自说自话]我的快手可比奥巴马

近日在网上流传一段视频,内容是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一只小苍蝇不识趣的前去打扰,结果被奥巴马快手打死。视频在此


无独有偶,由于昨天我没有关好门,屋子里进来好多苍蝇。我左右都找不到苍蝇拍子,只好施用我在高中时就练就的空手捉苍蝇的绝技。昨天晚上,我一连抓了竟然有十几个。确定没有了之后才去睡觉。可是今天早上醒来一看,窗户上还爬着好多,我差点儿崩溃。反正简而言之,我的大清早的一个小时,就用来出来这些混帐恶心东西。最后粗略统计了一下,死在我的快手之下的苍蝇,该有50只之多。 太恶心太恶心了啊。

最后说一下,我是带着医用胶皮手套执行上述操作的。我没有总统先生那样生猛,直接手心拍手被。既然死在总统手下的苍蝇已经上了无数大电视台/视频网站,我决定也广播一下被我处决的苍蝇们,也不枉你们死在我的手下。

2009-06-16

[电脑网络]便携的电脑会将人类带到何方?


今天去了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MCG),去那里做下一次实验前的最后一次调试。回来的路上同Cindy聊天,说道电脑越来越小的同时,人们却追求显示器越来越大。而人们同电脑的交流也仍无法摆脱键盘鼠标。Netbook牺牲了屏幕大小,而比鼠标还小的电脑却仍然离不开鼠标的支持。电脑主机的便携与不能再小了的键盘和鼠标,与越做越大的显示器之间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如果我们仍是用手做输入的主力,且追求视觉项少的话,那么小电脑与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不平衡就很难调和。除非新的输入输出方式的出现。接着我就想到了且些日子看过的一个来自TED的视频,正是讲这种新型的输入输出方法的。这就是MIT媒体实验室的SixthSense Project(英文). 请看下面的视频:



可以想见这种便携设备投入使用之后,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甚至上厕所时)在电脑前了。不知道这将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被电脑粘在了它的前面。很多人工作时面对电脑,回到家后草草吃完饭又迫不及待地回到电脑屏幕前。磁铁一般的电脑终将因便携技术的发展将它自己牢牢的粘在人类身上。我们可以带着它,去任何地方。

可是它将会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呢?提出这个问题我却没有能力回答。
我们已经在电脑上耗费这么多是时间,人们已经因为电脑而变得越来越宅,越来越缺乏实际交往,还嫌不够么?

要让电脑侵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确实会让我担心。但愿这一切都不会让人类更进一步的远离自然。也希望便携电脑是好事。

最后,想让大家看看下面这个视频,虽然与上面的联系不大,但是对于人类的未来,确实做了预测。 Enjoy!


2009-06-15

[自说自话]提醒自己

提醒自己
我这个人,毛病一身还总不以为意,处处逞强。结果到现在,不但一事无成,且身体越来越差。这也难怪,人人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没把本钱照看好,哪里能革命成功啊。上个星期,我又把自己折腾到医院了,到现在也没有好利索。现在,是时候盘一下库理一下藏了,看看自己还剩多少老本儿,接下去如何折腾。目的只有一个,提醒自己要好好照顾自己了。


高脂血症
我的甘油三酯在禁食之后,最近几个月来的最低值是535 mg/dL,换算成中国医疗机构使用的单位则为6 mmol/L(毫摩尔/升)【转换方法】。正常人的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在禁食9小时后应小于150mg/dL.而我的血液中的这一值,根据美国心脏学会的这个网页,属于处于极高值的范围。我的总胆固醇又基本正常。这使我可以被归入一类病人中去:高甘油三酯血症。这种疾病的患者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


急性胰腺炎
高脂血症常常引起急性胰腺炎。从打我记事起,已经翻过多少胰腺炎,有因此住过多少次医院,我已经记不清了。这两年以来,犯病的频率更加频繁。尤其是最近三个月,每月一次。按照网上的说法,急性胰腺炎的完全恢复,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因此,我这两年中,胰腺基本上没有得到过完全的回复。

身体的调养
事实上,我有的这两种病症,从发病机理到有效治疗手段,基本上都属于未知。几年的药物治疗,我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仍没有得到质的转变,而胰腺炎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几年我也在想,实际上目前的医生能做到不把病症诊断错误,就实在是不易了。而治病,则三分看药,七分看人了。只要医生开对了药,病人吃对了药,好与不好多看病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了。调养对机体的自我修复是至关重要的。
急性胰腺炎恢复之后,仍应该饮食清淡,避免油腻。
要规律饮食,定时吃饭,少时多餐。
要适当锻炼,强身健体,注意休息。
保养方法我准备在这里取几样,开始做做。
禁忌食饮刺激性、辛辣性食物
气功调养。腹部功。①预备:仰卧位,全身放松,舌抵上腭,自然呼吸。②揉腹壮气:以右手掌放于中脘穴处,自右向左旋揉36次,再在脐部左右旋揉36次,意念注意手下推摩的感觉。③揉丹壮气:左手在下,右手叠压在左手上,旋揉小腹中点36次,然后以五指捏拢,轻轻叩击50~100次。④按揉痛点:以左手食、中、无名指并拢,以指面轻轻按压在腹部疼痛处,用右手食、中、无名指并拢叠压于左手三指上,沿顺时针方向(实证)或逆时针方向(虚证)旋揉5~10分钟。用力由轻至重,由浅入深,柔和深透。



我的下一个目标,百日无胰腺炎。

2009-06-07

[心理藏书]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099


作者: Huettel, Scott A./ Song, Allen W./ McCarthy, Gregory
ISBN: 9780878932887
页数: 492
定价: $87.95
出版社: Sinauer Associates Inc
装帧: HRD
出版年: 2004
文件格式:文本PDF,清晰
文件大小:21.07MB

【conge按】这本书是我第一次ORC后制作的文本PDF书籍。书源来自心心水滴论坛,原书为影音PDF,体积较大。无法复制文字,引用不方便。OCR制作之后,体积变小,我也尽量的保持了原书的排版风格。无奈我制书技术不高,校对的耐心也没有,所以此书远非完美。我自己目前也没有时间来进一步完善此书。思考再三,与其让它在硬盘上继续睡觉,不如拿出来让大家品评一下。

此书,我个人以为是目前最为简单易懂的fMRI教材了。从fMRI的原理,仪器,实验方法及流程,数据处理等等都有涵盖,是本不可多得的入门和参考书籍。此书既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研究人员。系统的读一遍,必有所得。

欢迎大家提意见。

免费下载

地址一:from Acrobat
地址二:from 115.com


在线预览:(如果你是使用rss订阅或者浏览器的版本太低,可能会看不到在线预览,请访问收心阁预览,并安装flash插件).



2009-06-06

[习惯养成]鞋里的沙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这句话。在很多励志文章和书籍里,经常能看到它作为名言警句出现。但是这句话究竟正确么?这是本文我想回答的问题。

一个小故事
我最近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twitter上通过一位推友。当时我心下就有点儿小小的感动,但是很快就被其他如洪水般的信息淹没掉了。没太在意。

当天我去跑步,在公园里。天阴沉沉的飘着小雨,公园里四下无人,一片寂静。这样的时候你不需要思考——我喜欢锻炼的时候大脑被清空的那种感觉——一切俗世都抛在一边。一旦你让大脑从日常琐事中休息下来时,大脑经常会自己做一些事情,这让我常常惊讶不已。而这天,我的大脑决定要把刚刚看到过的这句话拿出来研究一下。于是,这句话从我脑海中浮起,越来越清晰,盘旋不去。而这时,恰巧一粒沙子进到了我的跑鞋里。 在停下来弄出这粒沙子之前,我头脑中突然灵光一现。这难道仅仅是个巧合? 与其就这么取出沙子,不如利用这个机会亲身体验一下,这句名言警句的正确性。我想知道究竟鞋里的沙子怎样使我疲倦。

于是,我继续跑步,沙子留在鞋中。

是的,我知道这个警句只是一个比喻,或者一种说法。山代表这远大的目标,沙子则是眼前的小困难。这句话用来提醒那些一事无成经常放弃的人,不要用高山的不可企及作为借口。也可以激励遇到困难的人只要克服眼前的困难,远大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或者用目标的远大来衬托困难的小... ...我相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都能找到这句话的用处。但是慢着,在使用它之前,我们难道不应该想想它是否是正确的么?既然它用高山和沙子做了比喻,那么我就用鞋里的这里沙,来检验它一下吧。

我继续跑步。
沙子有些硌脚。
我忍着,不在注意它。

我的思维开始漂移,开始想我的论文,我的学业,我的锻炼,我的健康,明天的日程... 一个话题接一个想法的往外冒,锻炼的过程不仅是身体的运动,也是思维的清理。 咦?感觉不到疼了,沙子不再了么?思绪被拉回到沙子上。嗯,还在。继续跑。思维又开始漂移,我今天要跑多久?脉搏上来了,呼吸沉重了。今天做什么吃呢?蛋白粉该喝了,不然该过期了... 沙子不再了?哦,还在... ...

当我的思维和注意在其他的事情时,我常常会感觉不到沙子。一旦我来查看沙子是否还在的时候,硌脚的感觉就回来了。这个过程一直重复,直到我跑完。

故事讲完,现在来看看我的心得吧。

沙子使人疲倦么?
警句说是沙子“使你疲倦”。是啊,鞋里的沙子如影随形,时时刻刻同我们“亲密接触”,让我们疼痛,难过。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有沙子在鞋底的提醒。疼痛与不适让我们面对它的存在。忍的了疼也忍不了烦啊。
不过,沙子让人疲倦么?我的答案是否。
沙子让我们痛苦,只发生在我们关注它时。甚至当我们过于关注它时,痛苦的感受会额外的强烈。但是,如果你的注意力不再它身上时,沙带给我们的痛苦就大大的减少,甚至不能被我们感受的到。我跑步的时候的情景就是如此——想其他的事情会将沙子带来的不适感阻止在思维之外。沙子会带来痛苦,但是疲倦的感觉却不是来自于此。

是什么使人疲倦呢?
无论把疲倦归于高山还是鞋里的沙子,都是找错了对象。
怎么可能是高山。高山距离我们那么遥远,是不是能够清晰的看到它都是个问题,它又如何能遥控我们让我们疲劳呢?是吧。若是高山很近呢?你可能会问。我想:目标伸手可及的情况下,人是会疲倦还是会兴奋,这个问题应该不需要回答。
高山不是使人疲倦的原因。这一点可以基本可以确定。

那是什么呢?是远行,是跑向终点的和实现目标所经历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体力和精神的,努力前行。受到考验的还有我们的耐心。我们前行,目标还远,可是精力,体力和耐力消耗过大的时候,我们就会疲倦。这和远处的高山——我们的远大目标——无关,同鞋里的沙子——眼前的困难——也无关。只要我们在前行,就会疲倦,无论我们走向的是高山还是平原或者大海。终点并不是关键。如果我们没有在前行,别说鞋里有沙子,就是有钉子,我们也不用在意。我们疲倦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前行。

沙,高山与在路上
走在路上的疲倦,使的忽略鞋里的沙子不是那么容易。人越在疲劳的时候,就越难以忍受微小的痛苦。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这个名句,改做"使你痛苦的不是你鞋里的一粒沙,而是你的疲倦"则更为合适。
那高山的作用有是什么呢?这取决于高山有多高,多远和行路之人。如果高山很高(达到目标的奖励大),路程不是太远(很快可以达到),或者行路之人又是乐于冒险,意志坚定的人,疲倦就会少。反之,则会放大疲倦,甚至使人放弃。

集中注意力于远大的目标,有利于帮助克服眼前的困难。高山也能让人心生畏惧,从而利用眼前的沙作为借口一再逃避。 这将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主题,这里就不深作论述了。

结语
人生是一个长长的旅程。就像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的,这个旅程是充满痛苦的。很多人看不到或者拒绝看到这个真相,反而将人生的痛苦归到眼前遇到的困难或者难以企及的目标上。在这里,我不想猜测人们为什么这要做。但是,我相信,若想获得精神的自由,第一步就要直面人生的真相,了解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使人疲倦的,不是鞋里的沙,也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人生的漫漫旅途。解除疲倦的方法也简单,停下来,休息一下,再启程。


本文于2009.06.18转发至网上读书园地

2009-06-02

[自说自话]二十年前的这个时候究竟死没死人?

死没死人?
现在回想一下,为什么我这20年里对这件事情总是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呢?今天在车上想来想去突然醒悟,我受洗脑教育的毒害太深了。 太深了。


记得在国内的时候,一年里总有那么几天中,经常用的网络服务就会出现问题。 那时就是一个对网络有所依赖的人,那几天总是非常沮丧,愤懑,不免就像周围的人发发牢骚。 一开始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觉得凡事都该有个原因。我后来偶然发现了规律:这种事总是在高考前一个月左右出现,便以为这是国家为了让小孩子们专心考试所做的吧。就这样我为这件事找到了个解释。虽然为了让高中生能好好复习,连研究生都不能常上网的做法让我很不爽,但我却能理解这样的出发点并不是坏的。

后来跟同学们交流这个想法,没想到他们听了各个目瞪口呆面面相觑,一副“你居然是这样想”的面孔对着我。我追问再三我的想法有啥不对的,才有前辈告诉我,是因为“六 四”。没错,我这个从不关心政治,对国家大事没有兴趣的人,就这样因为上不了网而知道了这个词。这个词又激活了我的回忆。

二十年前我十岁,每天最盼望的是就是中午放学回家吃午饭的时候看电视剧。那个夏天突然间在电视里天天听“戒严”,“游行”,我非常不高兴。盼望了一上午的午间电视剧却改成了放新闻,真没劲。

后来老师上课说让我们不要上街。“上街”这个词,那个时候对于我来说就是去镇子上去赶集,虽然好玩儿却要走很长的路,我对走路没有兴趣。后来也没有再听说什么,就是记得电视里老播警察死了,解放军死了(那个时候,我还分不清二者有啥不一样)。后来学校里还发了书,叫什么“最可爱的人”之类的,有好多死人照片啥的。我那时候很不解,为什么学校老师发死人的书,比如死了的雷锋,死了的赖宁。那时候我好向还被评为了“赖宁式的好少年”还是啥的一个什么称号。这个称号还是分级别的,我也忘了自己是校级的还是区级的了。反正当时有点害怕,怕自己也必须得去死掉才行。所以对于解放军还是警察的死,我也不怎么看。我还是爱看“小狗如何克服困难找到主人”或者“鼹鼠妈妈如何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与毒蛇搏斗”的书。这样的书“纯洁”一点儿。 还好后来就没有人提这件事情了。

后来,我上了高中。一次去化学老师家里晚儿,不知道为什么其他同学就和老师谈起了北京啊。老师说她“那时候”在天津市里上大学,也串联去了北京。她说那时候做火车都不要钱。我先是奇怪人怎么也能“串联”,串联不是接电线的一种方法吗?不是只有电流才能“串联”,“并联”吗。人串联起来会怎么样?也会产生电压电流么? 我还很羡慕不花钱坐火车到去跑的好事,而且,去的可是北京啊,首都啊,可是有天安门广场的地儿啊,多棒啊。 我想问问北京怎么样,可是老师要谈起了戒严啊,静坐啊,死人的事情。我也忘了她是说死了人了还是没死人。反正我是不感兴趣了。不想听。虽然觉得还是不死人好,可是这个话题实在就跟同电视剧抢时间的新闻那样,把谈话从我感兴趣的北京是怎样的问题扯到了别处。

后来,我去了北京。因为我的高考志愿填的都是北京。我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要去北京,可能是因为在电视上看天安门广场看太多了。虽然天津到北京这么近,我却从来没有钱去旅游。家里穷,每年学校组织的春游啊什么的,我一次也没有参加过。水上公园近不近?我第一次去也是去高考咨询,蹭同学家的车去的。

去了北京,认识了很多新同学,隔壁寝室就有几个北京人,都是来自郊区的。可是有一天他们也谈起了天安门死没死人的事儿。他们说没有亲眼看到,一是住的远二是那是年龄小。不过坦克车却是见过的,一些建筑的弹痕确实见过的。他们的朋友的亲戚也有因为从窗户往外望而得到一梭子子弹的。 讨厌这样的道听途说,也懒得去了解。 不过,让我失望的是,怎么他妈的到哪里都内听到死不死人的事啊?

直到我上了研究生,我才接触了互联网。互联网好啊,真多有意思的东西。各种信息都能找到:书籍,音乐,软件,图片,电影,目不暇接啊。还有email,bbs,搜索引擎。似乎什么人都能接触到,什么话题的都能探讨,什么问题都能找到答案。我徜徉的好不痛快。除了每年的那几天。

在知道了这背后的原因不是我想当然的“为了下一代”,我开始了寻根溯源。就这样,我学会了代理,成了翻墙高手。互联网的丰富让我轻易的找到了我想找到的真相。 我之前一直没有兴趣知道20年前究竟死没死人,死了什么人。但是我找到的材料却让我从各个角度了解了当时发生的事。如同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样,互联网上的信息更不能尽信。但是好在我们是人,有伟大的思维能里,我们尽可以在多方面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

我在这里列举几个事实:

1) 在国内,20年前发生的事情知道今天也没有一个官方的报告:究竟死没死人?死了多少?都是了什么人?我们无从知晓。

2) 在国内,没有人可以自由的对20年前发生的事情进行讨论。媒体一律缄默,学校的BBS被监控,网站论坛被关闭。没有出版物。

3) 在国内,互联网动不动就被封锁。就在今天,以下网站集体被关小黑屋。 (Via Eric
www.youtube.com
www.plurk.com
www.blogger.com
twitter.com
www.flicker.com
www.bing.com
www.hotmail.com
www.live.com

我其实只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及不公布相关资料又禁止讨论?如果你觉得自己作对了,公布出来你怕什么?如果你觉得你错了,勇敢一点承认错误,做个有承担的政府。 如果一个政府不够自信又没有承担,只是天天胆颤心惊的用近一切办法包裹自己的果实,总有一天是要发出代价的。

而今天,我只想问一个问题,二十年前的这个时候究竟死没死人?